今日包括:桃園市政府經發局副局長黃穗鵬、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經發局長何怡明、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產業發展局長陳俊安、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產業發展處長林鼎超、新竹縣副縣長陳見賢、產業發展處長陳偉志、新竹市政府秘書長張治祥、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洪明仕、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工商發展處副處長吳俊賢、宜蘭縣副縣長林茂盛、工商旅遊處長李東儒、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人,都出席這項活動。
蘇俊賓指出,2006年他擔任桃園市政府環保局長時,桃園的工業產值約2.1兆元,去年桃園的工業產值已達約3兆元,增加近1兆元的產值,換取產值所犧牲的環境成本則有進有退。以水資源而言,17年前工業用水量2.6億噸,因為具有效率的做法,至去年僅使用2億噸,而工業產值也會帶來國內的人口移轉,17年前桃園人口約180多萬人,今年已達230萬人,這些數字都代表著重要的意義。
地方政府看待工業區開發或土地取得,思維不能僅是提供土地、鼓勵更多企業開發的單一面向,在招商過程中也須同時調和生活品質,一方面鼓勵更多企業投資,創造相對收入高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空氣、水電、交通品質也是稀缺資源,更需要地方政府的調配。
蘇俊賓也表示,17年前觀音、新屋常被視為桃園的偏鄉,但現在兩個行政區總計人口數達15萬人,甚至高於新北市好幾個行政區,原因就是生活品質和交通的變化。近期桃園市政府所推動的是如何透過好的策略,讓企業在合理投資範圍內,並於對的地方投資,而輔助市府參考的工具就是跨局處整合,比如衛生局推動「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計畫」,除了期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也在推動過程中發展潛在策略,包括鼓勵重要工業區的從業人員進行肺癌篩檢,以及具有特殊勞動條件情形的族群進行篩檢,一方面建立健康資料庫,同時也建立勞動人權及環境的資料庫,可作為未來相關招商投資產業類別的布局參考。因此,在考量招商企業標的時,希望推動過程中能兼顧環境品質及交通品質。
有關如何發揮區域合作產業鏈問題,蘇俊賓說,近期推動的基北北桃1200通勤月票、桃竹竹苗1200通勤月票,讓一日生活圈不會太遠,在交通動脈打通後,通勤的就業動脈也會打通,產業就有無限的可能。
蘇俊賓指出,在桃園3兆元的工業產值中,不可諱言也產生大量事業廢棄物,每年事業廢棄物產生量多達205萬噸,若直接處理對台灣環境有極大負擔,因此,桃園有約90%的廢棄物進入循環經濟再利用的資源回收體系,也就是說A企業的廢棄物是B企業的原料,這塊需要大量的技術成本,未來桃園希望將剩餘10%的處理再進化,雖然看似是環境處理的課題,但某種程度也是新的產業與機會,這就是未來桃園要發展的靜脈。(圖/桃市府新聞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