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肥蚓糞土 種植植物最好的養分

(觀傳媒嘉義新聞)【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有機副資材處理方式,在台灣通常是掩埋或者是至焚化爐焚燒,而兩者皆對環境造成過大的負擔與破壞生態,中正大學創新創業基地團隊「蚓密菇俠」為實現永續環境,通過蚯蚓和微生物將有機副資材轉化為腐殖質狀產品,成為可利用的有機肥料「超肥蚓糞土」,不僅處理掉環境中的有機副資材,還能盡一己之力改善農業環境。

由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及機械系、雲科大資管系、中正理學院院長陳建易擔任指導老師而所組成的「蚓密菇俠」團隊,該團隊研究蚯蚓、麵包蟲及微生物等分解者的發展,並分析牠們的生長條件,進而產出優質的有機肥料;團隊負責人王晉文表示,有機的大顆粒物質,再經過蚯蚓及微生物的作用後,可以被拿來做成肥料,便是種植植物最好的養分。

王晉文說,兩年前看到電視節目「美麗心台灣」介紹養殖蚯蚓前輩李朝安,使用蚯蚓改變大環境,也激發他想把蚯蚓的價值發光發熱,甚至直接找李朝安拜師學藝,在研發前期,王晉文還因想做蚯蚓堆肥嘗試烘乾生雞糞導致研究室臭氣沖天,再經過中正理學院院長陳建易建議、與成員們討論之下,慢慢有超肥蚓糞土的雛型。

王晉文指出,想要蚯蚓活得好,必須先讓自己成為一隻蚯蚓,並進入蚯蚓的世界;蚯蚓的一大特性,就是不適合的環境,寧可曬死,也不願意待在不適應環境下生長,為能調配出蚯蚓適合生長的環境,又能分解有機副資材,在蚓糞中會加入菇屑,藉此調節土讓,讓土地富含生物不可或缺的碳源,同時還能綜合糞便及菜葉的碳氮比。

團隊表示,一般的肥料聞起來應該要是甘甜的芳香味,如果未完全腐熟的肥料,就會有阿摩尼亞的酸臭味,然而目前市面上有機質肥料不確定有沒有完全腐熟或怕影響到土壤本質,農民反而會不敢使用有機質肥料,雖然使用化學肥料能讓植物正確成長,但是會改變土壤生態,也間接影響到土壤動物植物及微生物,最終土壤就會板結成塊狀無法再種植。

「蚓密菇俠」團隊透過科學化檢測,了解各副資材的元素含量及微生物多樣性,再與雲科大資管系合作數據研究調查,生產出適合栽種生長的肥料,而在嘉義地區而言,多以種植鳳梨、荔枝及甘蔗等作物;王晉文說,今年將研究嘉義在地作物所需的肥料養分,藉著蚯蚓的力量,生產出因應不同作物客製化的肥料。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