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我們在此相遇》開展 以多元面貌形塑跨時空交談

獨家報導【文/嵐山 編譯|圖/編輯部】

嘉義市立美術館於今年的第二檔主題展《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與天美藝術基金會攜手合作,由黃又文擔任策展人,邀及二十位當代藝術創作者,以「生命中的移與遇」、「觀看轉向與理解」、「遇∕預•見」共三個子題組成展覽,並於7月9日舉行開幕儀式。嘉義市副市長林瑞彥代表黃敏惠市長出席開幕儀式、參與開幕導覽,並歡迎所有民眾把握即日起的展期,一同來嘉與藝術相遇。

嘉義市副市長林瑞彥表示,很高興藉展覽與眾多優秀的當代創作者相遇,一睹由天美藝術基金會所發起的「臺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所支持作者的優秀作品。天美藝術基金會帶領著54位藝術家先後從臺灣出發,拓展臺灣當代藝術的全球視野,參訪腳步遍及亞洲、歐美各地的國際城市與當代藝術的前緣,即使在疫情期間,對藝術家的支持也未曾停止,持續促成臺灣當代藝術與世界更多交集、對話,並近身觀察不同文化的藝術創作,相信對於臺灣藝術家來說是相當珍貴的移動經驗。期待精采的作品在人文之都嘉義市能激盪出更不同的藝術火花,也為享有「畫都」美名的嘉義市更添藝術氣息。

嘉美館表示,「我們在此相遇」引用英國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同名著作《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呼應疫情後的今日,人與人之間如何再次聚首,也與天美藝術基金會成立十年至今,支持逾54位臺灣青生代藝術家,細數與當代藝術家之間的對話,進一步借喻與生命中不同階段的相遇。

展覽子題之一的「生命中的移與遇」,回溯藝術家自身創作追尋藝術的初心,展出莊禾、張致中、林亦軒、陳敬元、邱承宏與郭俞平等人之作品,除探討藝術家個人面臨自身創作生涯之抉擇外,並進一步拉出藝術家與社會之間,無論是疏離、緊密或粘稠等互動過程的轉化。「觀看轉向與理解」之子題,則是進一步推敲世界觀看的方式,如何被建構與鬆動,進一步拓展理解的可能,並展出林盈潔、陳松志、陳慶銘、張程均、羅懿君、吳權倫與劉致宏等人之創作,在美學的辯證基礎上,作品涵蓋自我的日常實踐,乃至於不同國家的他者互動,除藝術家既有脈絡之創作,亦有針對美術館空間尺度進行的現地製作,為此,交織出不同藝術家的創作手法與樣態。「遇∕預•見」作為第三子題,展出鄭農軒、黃至正與簡翊洪之作品,以「遇」和「預」二字,暗示自我的成長,如何在他人的瞥見與自我的凝視之間,形成觀點與對話;延伸至美術館古蹟棟展場,「錄像廳」展出張徐展、陳依純、廖祈羽與王博彥之共四件錄像作品,凝縮三個子題的不同狀態,在回望過去與現在的同時,也提供理解當前存在於世界不同角落的生命個體。

天美藝術基金會表示,基金會由熱愛藝術的人士共同協力組織而成,發起「臺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紐約藝遊、出版補助與基隆太平國小創藝進駐等計畫。在「我們在此相遇—檔案室」展間內,展出藝術家個別手稿、出版、書籍或數位圖錄等藝術家創作書(Artist Book),與天美藝術基金會的歷年經歷相陳並置,期待觀者在閱讀中相遇,並與藝術家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本次展覽展出王博彥、吳權倫、林亦軒、林盈潔、邱承宏、張致中、張徐展、張程鈞、莊禾、郭俞平、陳依純、陳松志、陳敬元、陳慶銘、黃至正、廖祈羽、劉致宏、鄭農軒、簡翊洪與羅懿君等20位當代藝術創作者作品,並按館舍空間屬性不同,開放美術館古蹟棟展場,另外規劃出「錄像廳」與「我們在此相遇—檔案室」,期以不同風格、世代和媒材之藝術家交織出多元的對話關係。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