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紋身文化 十三行「南島有禮」特展帶領民眾穿越時空

(觀傳媒新北新聞)【記者蔡宇辰/新北報導】廣受世界各地年輕族群喜愛的紋身文化,在人類文明中已存在數千年之久,刺青不但可以彰顯個人品味、表達對另一半的愛意,更是一些古老族群「轉大人」的象徵!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南島有禮-古代南島禮器特展」即日起至9月17日於十三行博物館2樓長廊展出,有多件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紋身工具,帶領民眾穿越時空,走進繽紛多彩的南島世界。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紋身」又稱為「文身」或「刺青」,意指在人體的皮膚上刺上文字或圖案。台灣島上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擁有著名的紋面習俗,而同屬「南島語族」的婆羅洲伊班族、大洋洲波里尼西亞人,也以精湛的刺墨技術,聞名於世界。古代南島語族普遍有紋身的習俗,有些族群甚至從史前時期一直延續到現代,族人必須達到社會所期待的條件才能得到紋身資格,通過紋身儀式的考驗後,晉升為一個合格的成年人。

本次特展展出8件來自婆羅洲砂勞越伊班族的紋身工具,包括工具盒、敲棒、刺針、圖板等,做工十分精緻,顯示該族群卓越的工藝技術。伊班人刺青的過程相當痛苦,要先將墨汁塗在刻有紋樣的印板上,在將印板加蓋於刺青部位,由紋身師使用敲棒敲打鑲有刺針的木錘,依其花紋一針一針拍刺成完整的圖樣。伊班族與泰雅、賽德克、太魯閣一樣非常重視「獵首」文化,男子必須擁有獵首經驗,才能在特定的身體部位刺青,象徵社會地位、榮耀與成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泰雅族紋面工具是特展中「成年之禮」主題區的亮點之一,展出刺刷、敲棒、刮血器、顏料罐、墨盒等器物。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泰雅傳統的紋面工具都以天然材質製作,顏料罐、墨盒多為葫蘆製成的容器,刺針的材質大多是用植物的刺,顏料則是樹枝或果實燻燒而成的灰,反映原住民族在山林間生活與大自然互動的智慧。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