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帕斯堤(Positive)的愛滋感染者事實上跟常見慢性病患相同,僅需定期回診、領藥,但在去年5月慘遭新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後,他們也成為受災戶,讓領藥、定期回診成為他們治療過程最大的難題。
世界經濟論壇(2017-2018)曾評比臺灣的愛滋防治排名為最優等級,且在2020年底就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訂定的目標,服藥控制的感染者中有高達95%已偵測不到病毒,達到「U=U」。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愛滋防治的優秀成績恐受影響。屏東基督教醫院感染科吳怡慧醫師表示,身在防疫第一線,能理解帕斯堤病友不願就醫、不敢回診,而醫院門診取消、領藥困難等也是今後全球疫情道路上,各方應重點審視之重要議題。
帕斯堤病友須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以控制體內病毒量,若未規律用藥、擅自減藥,恐使體內病毒量上升、免疫力下降,造成病毒量反彈,更提高罹患帶狀泡疹、菜花等風險。因此,2011年起臺灣推動以「帕斯堤(Positive)」稱呼愛滋血液篩檢呈陽性者,意在期望帕斯堤病友在治療之路上能健康、積極地面對生活、展現正向的價值。
吳怡慧醫師表示,疫情期許多帕斯堤病友在疫情過後選擇延緩回診、暫停治療,更有病友因此染上藥癮,被迫進入看守所,是她認為最遺憾、最可惜的事。
吳怡慧醫師說,自去年5月起,臺灣實施第三級防疫警戒,雖疫情集中於北部,但舉國上下人心惶惶,且對於偏鄉地區、3C弱勢族群來說,疫情期間醫療制度的改革影響有限,雖然醫院有設置社區取藥、免下車領藥的措施,但仍無法有效改善部分族群的困境。她觀察多數回診的帕斯堤病友,因身體長期發炎,大幅增加罹患三高的風險。
吳怡慧醫師強調,規律並按時地服藥,除了抑制病毒增生、維持自身免疫力,更可以降低共病伴隨的風險。現今藥物發展成熟,規律用藥且控制得當的帕斯提病友,不僅可使傳染風險降低,壽命也能與常人相同。
「有很多年輕的感染者,對我來說就像自己的朋友、弟弟,他們通常壓力很大,但是在互動問診中都能幫助他們抒發壓力」,吳怡慧醫師分享,有時候一句話都可能鼓勵到他們,他們需要實質的關心,這是遠距醫療無法替代的。疫情前本來有固定回診、聯絡的帕斯堤,在疫情後失聯,是她感到最可惜、最遺憾的事,甚至聽到有人長時間防疫加重心理負擔,重回藥癮懷抱,現在人在看守所。
她同時也表示,有許多帕斯堤其實生活條件、經濟都相對弱勢,一旦脫離了治療軌道,都可能衍生出社會問題,因此呼籲大眾,若身邊有帕斯堤,請多給他們一句關懷或叮嚀,或許那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都能鼓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