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非汝|圖:編輯部
雙北進入疫情警戒第三級,外出必須全程戴口罩。專家表示,口罩密合度是防護重點,可將綁帶拉緊、透氣膠帶貼好空隙或多加一層貼合臉型的布或泡棉口罩,都可增加密合度。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快速擴散,兩天內就增加386名本土個案,以雙北地區疫情最嚴峻,進入疫情警戒第三級,外出若未戴口罩,可開罰新臺幣3,000至1.5萬元。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向大眾表示,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她援引國外最新研究發現,當口罩隙縫增加1%,隔絕小於2.5微米的氣膠微粒的效率就會降低一半,也就是說,佩帶口罩於防護部位的服貼度,會影響防禦病菌的效果。
在新冠病毒疫情持續蔓延期間,幸陸續有新研究、實驗等發現,才讓世界衛生組織承認氣膠為新冠狀病毒傳播途徑。王家蓁進一步指出:「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呼吸,就會釋放許多5微米以下的氣膠,當感染者呼氣時,病毒就藉著呼氣將氣膠傳布到環境。」
她補充說明,有研究顯示,超過五成的新冠肺炎感染是無症狀感染,在沒有染疫徵兆下,你不知道病毒在哪裡?因此民眾在戴口罩時一定要留意口罩的密合度,才能確保彼此之間的防線。
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賴全裕告訴中央社記者,口罩防護的重點在於是否緊密貼合臉型,而非戴幾層口罩。賴全裕表示,N95口罩過濾率達95%,一般外科口罩則達80%,但若佩戴時未貼合臉型,空氣微粒就會從隙縫處洩漏,防護效果也降低。
近期有一位華裔醫師Justin Yang在個人臉書表示,許多人已經知道戴口罩是最重要的防疫措施,不過相對於美國已有研究發布、加上自己的作法都已是戴上兩層口罩(外層為布料、內層是外科口罩),台灣則較少針對這項作法進行討論。
這樣的說法引起網路上的熱烈討論,許多醫師與專家也相繼發文表達看法。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教授的查證結論,美國疾管署主要是認為口罩的有效性在於與你的臉部貼合,兩層口罩當成強化防護的方法並非唯一選擇,甚至有可能增加你呼吸或視線的阻礙。
賴全裕說,新冠肺炎病毒仍以近距離飛沫傳播為主,外科口罩可過濾10微米以上大飛沫,一般民眾在普通場合戴外科口罩,加上維持社交距離即可。
但若在密閉空間如電梯、車內,口罩洩漏部分可能較無法防護。賴全裕提到,最常見的洩漏處就在鼻梁、下巴與雙頰,也就是口罩的四個邊界處。
要提升口罩密合度、減少病毒從隙縫處洩漏,賴全裕提三大要點,如下:
- 口罩綁帶要拉緊,耳朵後方繫繩可打結,鼻梁處也要確實壓緊,讓口罩更加貼合口鼻。
- 可用透氣膠帶將下巴、雙頰等隙縫處貼起來。
- 可多戴一層貼合臉型的布口罩或泡棉口罩,目的是增加密合度。
賴全裕強調,不建議戴兩層外科口罩,因洩漏縫隙還是一樣,反而增加呼吸阻力,讓口罩戴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