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氣候服務建構綠色經濟韌性 氣象產業大邁進!

文:劉孟儒|圖:編輯部

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與衝擊不斷提高,全球災害性極端天氣事件也不斷增加,世界各地民眾的生活以及各行各業經濟活動,在短期活動與長期規劃方面,都越來越受到天氣的影響與衝擊。為因應近期不斷成長的氣候服務需求以及國際發展趨勢,中央氣象局於今(7)日舉辦第一屆「臺灣氣象產業論壇」暨「第三屆氣候服務工作坊」,邀請我國氣候學者專家、政策推動者以及參與氣象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或應用領域的業者與專家,共同就「氣象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議題進行意見交流。會中同時宣布邀集我國氣象產業鏈內之相關參與者組成「臺灣氣候服務聯盟」(Taiwan Climate Service Alliance, TCSA)。

中央氣象局說明,有鑑於各領域對天氣、氣候等資訊服務的需求正快速上升,僅依賴公部門提供相關資訊與服務,已經難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需求趨勢。因此,世界氣象組織(WMO)繼2009年提出全球氣候服務框架後,再於2019年第18屆世界氣象大會中呼籲各國政府應採取措施,在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學術單位以及民間團體之間建立包容性夥伴關係,共同促進氣象服務價值鏈整體發展,以滿足不斷成長的社會需求。

交通部林佳龍部長應邀致詞時,讚揚中央氣象局積極推動氣象產業化的努力,也提及交通部去年成立交通科技產業會報以及發表交通產業科技白皮書,目前已經決定要把氣象產業納入交通科技產業會報中的正式項目,就是要結合產學研成立國家隊,同時要發表臺灣氣象事業發展白皮書,成立各種工作小組,創造一個好的生態系,盤點政府與民間目前與氣象有關的業務,讓兩者之間的服務或創新能夠互補合作發展。

立法院洪申翰委員也蒞臨致詞,洪委員表示投注到硬體發展或是軟體應用基礎計畫的資源,將是未來讓氣象氣候資訊更為精準的重要基礎,需要更多公共預算的投入。然而,目前社會大眾尚不夠了解應用氣象與氣候資訊可產生的價值,氣象局或氣象專業從業人員,應該以更開放的角度,結合民間資源,來促進、提高氣象與氣候資訊的有效應用,這也將有利於氣象與氣候學科或其他社會科學學子的未來發展。

氣象局鄭明典局長在致詞時則表示,氣候服務的定義來自於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氣候服務框架」,其明確列出氣候服務的層級,提出氣候服務內容及水準與基礎建設密切相關。中央氣象局自七月起開始密集籌備「臺灣氣候服務聯盟」的推動工作,就是希望有更多跨領域夥伴能共同加入來一起努力,相信未來在聯盟成立後,能夠成為連結氣象產業鏈的橋樑與平台,促成產官學研間對話,為我國的氣候風險調適應用提供更好的服務,並透過氣候服務跨域應用打造綠色經濟韌性。局長表示,在林部長指示的大方向下,氣象局以過去長期累積的基礎,已經開始穩健務實來推動未來氣象產業的發展。

大會邀請臺灣大學前副校長同時也是大氣科學系終身特聘講座陳泰然教授以及曾任金管會副主委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張傳章院長,分別以「臺灣氣象產業的發展與契機」與「氣候相關金融商品之應用」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且針對我國氣象服務產業發展之環境、以及氣象產業鏈前端與後端發展等議題,促成與會人士共同熱烈討論。此次論壇並與「第三屆氣候服務工作坊」合併辦理,透過工作坊所安排的各應用領域專題演講、實務經驗分享、氣候服務商業化探討,具體呼應了論壇中對我國氣象產業發展的願景以及努力方向。

中央氣象局表示,本次論壇的參與人士涵括我國產官學研各界,除中華民國氣象學會、中華航空氣象協會、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氣象產業協會、國際氣候發展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及該局共7個「臺灣氣候服務聯盟」的創始發起單位外,還包括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單位、國內大氣科學相關學門、國內參與氣象產業鏈相關環節的企業以及氣象資訊使用組織與單位如航運、工程、農漁、防災、媒體、觀光等企業管理高層共約200多位貴賓,盛況可謂空前。

該局進一步表示,「臺灣氣候服務聯盟」成立目的是希望為我國氣象領域建立一對話與互動平臺,加強產業鏈內各相關產官學研等單位與使用者間的交流、連結與合作,以集思廣益發揮群體力量,提升各界對於氣象資訊與氣候知識運用的意識,強化我國經濟與產業對短中長期氣候變化的因應能力,為我國氣候服務的長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