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重量級藝術家打頭陣 彼方之境台灣當代藝術家創作展開幕

知名藝評人陶文岳(右六)策展的「彼方之境」,邀請了、陳張莉(左二)、陳聖頌(左三)、陳水財(左四)、黃銘哲(左六)、蔡根(右一)、莊普(右二)、黃志超(右三)、廖修平(右五)、與楊識宏、黎志文共10名藝術家展出台灣當代藝術家創作展

文:黃家音|圖:張凱鈞

文岳教授策展的「彼方之境」(The Other Realm)台灣當代藝術家創作展於2020年8月1日至9月26日假板橋的問空間畫廊(Ask Art Space,簡稱AAS)展出。曲德義教授(北藝大名譽教授/前關渡美術館館長)擔任總召集人,總共邀請十位藝術家參展,依姓氏筆畫排序為莊普、陳水財、陳張莉、陳聖頌、黃銘哲、黃志超、楊識宏、廖修平、蔡根與黎志文。他們大部份都曾經長期出國留學,並在國際藝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且回國後仍繼續深耕於各自藝術領域,無論其創作或是教學背景,對台灣藝術發展與推廣皆具有相當深厚的影響!

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右)對台灣版畫之父廖修平(左)2020年最新作品「福門20-A」讚不絕口!

參展藝術家陳張莉創作時喜歡邊聽音樂變作畫,特別是華格納的音樂,其作品「Inner Rhym 心即韻」充滿靈動與律動。

 

 

參展藝術家陳聖頌(左)解析他的作品無題,是他早年留學義大利時期的作品,當時滿是激情、衝動、瘋狂地想讓自己的技法和作品讓世界知道,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右)認為現在的他歸於平靜與平淡,風格自是不同以往。

陶文岳表示,他將台灣現代與當代美術史發展納入重點的展覽範圍,為問空間以藝術接力形式,持續在未來推出六檔展覽,每檔展覽皆有其主題性,且以十位藝術家作為一個展覽單元,彼方之境為這系列展覽拉開序幕!

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右)表示藝術家黃志超(左)創作不拘泥於東西方材質,用色自由大膽,線條流暢強烈,在節奏與韻律並陳下,充滿了世俗感官的另類語彙,其作品「墨色戲遊(華山)」正是如此。

策展人陶文岳說,「彼岸」源自於佛教語,譬喻為超脫生死,達到涅槃境界。首展之名以彼方之境來表達藝術家們為了藝術,總是殫精竭慮地在創作上結合個人思想精華與創作技巧,努力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特色,使其藝術境界不斷地昇華,達至最高的精神境界是最適切不過的了!

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右)認為台灣本土性代表的藝術家黃銘哲 (左),他半抽象式表現的城市和時尚語彙,繁複絢麗的色彩筆觸下,透露出對人性深層本質的探討,其作品「正在進行的夢」正透露這樣的氛圍。

展覽方邀請參展的藝術家提供至少三幅作品(一大二小),所有的藝術家此次只有「台灣版畫之父」廖修平教授提供了今年(2020年)最新的作品,他也是此次展覽中最高齡者,現年84歲的他依然保持著創作的活力與熱情,令人敬佩!

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左)表示雕刻家蔡根 (右),選擇有溫度的木頭做為創作基礎的延伸,配合現成物與複合媒材創作,重組、拼貼、加與減的過程中再製生機,蔡根作品「暮府」取材於大自然,每次創作都是一次次探索真我的過程。

被視為抽象大師趙無極、朱德群後接班人的楊識宏,由於他的畫幅都太大,受場地限制之故,問空間藝術總監馬延芬表示,他們忍痛選擇只展出楊識宏一件2015年的作品「火山」,讓當天前往開幕展的藝術愛好者稍感遺憾。不過,從作品中奔放的色彩與多姿的線條,感受火山活動蓄積的能量,一股對大自然深不可測未知的敬畏油然而生。

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右)認為旅美知名畫家楊識宏 (左)作品充滿時間性的衝擊與交流,人文歷史、自然植物的穿梭時空,在他大筆揮灑下做了最佳心靈與視覺的註解。楊識宏表示黑色在作品「火山」裡有著重要的地位,他認為黑色代表開始、結束與融合。
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左)表示曾留學西班牙的藝術家莊普 (右),以印代手來創作,以一乘一公分見方代表的印記,於方寸間拓展,延續出層疊萬千色彩,縱橫方格中透露出感性與理性交融。莊普表示作品「眨眼」,以光透過格子矩陣裡產生顏色變化,再使用複合材料,把平面立體化。
知名藝評家陶文岳(右)表示藝術家陳水財(左)能文能武,他的藝術創作著重將生活中真實的體驗與感受轉化為創作動能,以人作為系列發展,黝鬱線條表現與華麗色彩,凝結成個人風貌。

策展人陶文岳強調,要集合這十位大師實屬不易,讓台灣藝術愛好者一次欣賞到他們作品實在是一件太幸福的事!這真是台灣藝壇的大事啊!今日的開幕展只有黎志文因受邀台中雕塑營座談會缺席外,其他九位重量級藝術家均盛情與會!

留學於義大利的知名石雕家黎志文,作品具有國際視野,以極簡雕刻手法將來自於人文與歷史、東方與西方、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聯,揉雜於精神體驗中,令人印象深刻。

彼方之境展期從2020年8月1日至9月26日,時間從上午十一時至晚上七點,週一與週二閉館。今日開幕展來參觀的藝術愛好者最遠的來自高雄!這場台灣藝術史上最隆重與重要的藝術盛會,身為藝術愛好者千萬不要錯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