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 記者翁若萱/綜合報導
大安區大學里是個鄰近臺灣大學被辛亥路、羅斯福路、新生南路包圍的三角區域。小巧的大學田園基地為露天開放的空間,以大學田園及香草園為中心,推動田園城市綠色生活圈試辦區建立,結合臺灣大學、在地NGO團體、友善店家等產官學跨界專業,將大學里人文歷史為基礎鏈結鄰里特色亮點,導入園藝療癒理念辦理工作坊及主題課程,並建立社區依季節運作的生活行事曆。
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處表示,大學里有其獨特的環境條件,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與教師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與在地書卷氣息碰撞,讓大學里呈現生氣蓬勃的活潑樣貌,在這種氛圍下,一隅綠色的田園小天地提供了寧靜致遠的視覺與心靈感受。
大學田園基地是由65歲以上里民組成的志工團共同認養耕作,不過,每到夏季來臨,蚊蟲出沒常常讓田園基地認養者們相當辛苦。為了幫助大家降低困擾,公園處特別邀請了防蚊專家吳博士來田園基地舉辦一場田園防蚊講座。先詳細介紹常見蚊蟲種類的生命週期及偏好的活動時間,例如早上9點到傍晚4點是白線斑蚊、小黑蚊活躍時間;傍晚4點開始是巨大的白腹叢蚊出沒高峰;微涼的夜間則是地下家蚊及尖音家蚊的主場,這種蚊子不但會在晚上擾人清夢,連冬天都會出現呢!
了解這些惱人的蚊蟲習性之後,吳博士才帶著大家檢視田園基地及周邊環境潛在的蚊蟲孳生空間,說明基地中工具或栽培盆具堆疊的貯藏空間常因遮雨或排水不良而產生積水,此區域就是孑孓完美的棲息環境,所以要隨時倒放或擺放整齊避免產生積水;掃除水溝及地面的落葉不可堆積於灌木叢下或基地角落,交疊的落葉溫暖又潮濕,是成蚊棲息的溫暖被窩;裸露的土壤若泛出綠色則代表有青苔生長,此時應立即刮除或是噴灑油棕灰、苦茶粕,這兩種天然材料製作防治溶液不僅有效抑制小黑蚊的孳生,也可以作為有機施肥,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透過此次課程活動讓大家更加理解蚊蟲的行為,學習利用各種工法減少蚊蟲的棲地或改變微氣候,有效降低惱人蚊蟲的密度,從而減少登革熱等疾病威脅。
田園耕作不只是一種身體上的活動,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分享,在這手機不離身的時代,志工哥哥姐姐們也會想要將豐盛的成果分享給朋友及家人,但拍出的照片及影片有時會覺得不夠驚豔,或是看到菜友新奇的作物卻不知道怎麼查名字。所以公園處也安排可愛的王老師(王方君)教導大家使用自己的手機用簡單的構圖及拍攝技巧紀錄精彩的田園生活以及拍照查詢的小技巧。
王老師說,第一招使用倒放鏡頭,可讓主題提更加凸顯也更容易拍攝操作,如果拍人的話會有增高顯瘦的效果;第二招乾淨的背景,也就是把想要拍的主題放在單一顏色背景前方,照片質感瞬間提升;第三招是拍攝影片時使用水平、垂直搖攝及推拉、伸縮、升降鏡頭等手法和慢動作模式增加運鏡的變化,讓影片活潑有趣;第四招則利用裝水的水瓶和手電筒創造柔美的光線幫主題打光,搭配第二招的乾淨背景,不管是影片還是照片都氣質滿分;最後一招最簡單也最實用,只要打開搜尋引擎按下搜尋條旁的相機圖示,就可以開啟智慧鏡頭,直接拍攝不認識的新奇作物交給AI找答案。
王老師每教一招都被志工們熱情包圍要求幫作品評分,也被志工們的學習熱情感動,認為在大學里田園基地耕作不但可以強健身心、放鬆心靈及舒解壓力,還可以認識朋友,這份美好值得被更多人看見,鼓勵哥哥姊姊們多多使用今天學到的技巧拍攝田園活動,紀錄屬於自己的燦爛田園生活。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