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公園推都會客家野菜學校,建構食農教育完整產業鏈

圖/台北市政府
圖/台北市政府

獨家報導 記者翁若萱/綜合報導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戶外的臺北客家農場(以下簡稱農場),獲得行政院農業部「113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與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下稱北市客委會)支持,自今年6月份起在農場開闢30坪土地,與台灣教育資深人員協會推行的「野菜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作為「找回失去的味道–都會客家野菜的復育計畫」栽培基地。9月7日(六)起,透過一系列的講座與市集活動,讓課程學員共同參與農場野菜坡的營造,並提供市民朋友認識野菜、品嚐風味之機會。

北市客委會主任委員暨客基會執行長周羿希表示:「客家族群歷經世代遷徙,在惡劣環境中求生存,學會很多自然資源利用及野外求生的智慧,其中就包含野菜的應用,因為野菜的生長韌性在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是十分具有優勢的。我們將客家農場作為產地,與合作單位一同建構從生產、料理、市集銷售的完整產業鏈,讓市民朋友能就近來學習食農教育,也參與都會客家野菜復育的工作。」

向土地學習 找極端氣候解藥

臺北客家農場建構都會客家野菜學校

野菜學校在全台各地推動野菜教育,客基會本次也聯合創辦人陳木城校長將理念帶到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共同合作建構一處都會型、客家主題式的野菜學校。在種植前,需先將土地養好,所以今年6月起,教學團隊即帶領學員開始製作自然堆肥、酵素,打造一處肥沃的耕地。

課程召集人協會秘書長王貝絲表示:「課程中我們從基礎開始學,學員將家中的廚餘帶來,加入公園內的自然材料,如落葉、草屑等,就會變成很好的堆肥。同時,我們也教導大家利用野菜做料理,用味覺顛覆大家對它的平凡想像,鼓勵大家種植野菜,推展多元的食物教育。」9月7日的講座,則邀請陳世雄博士介紹「小農永續經營模式」,由農業專家以小農的經營視角,引導大家思考野菜在生態、生產面的利多價值。

野菜的韌性策略

集思與共耕-永續推廣站

搭配野菜學校理念,9月7日的市集攤位以「永續推廣站」為主題,邀請民眾思考「野菜」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係,進而認識野菜的永續價值。活動召集人臺北市城南水岸文化協會伍慧芳前理事長表示:「野菜不是來自科學的分類,更像是文化生活的產物。我們不僅能透過野菜的應用方式回溯生活,也從野菜的韌性與特色中,找出邁向永續生活的方式。以SDGs項目作為指引,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進而展開環境教育的行動。」此外,也帶領大家在野菜基地,就地取材來學習製作養土用的堆肥與酵素。

從策略到實踐

9/21-10/19營造工作坊與市集活動等你/妳來

隨著時節入秋,野菜基地也要展開種植的工作,相關營造也將以工作坊形式開放市民參與。9月21日及10月19日將有講座與市集活動,帶領市民深入野菜的學習領域。歡迎有興趣的市民朋友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