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主因 來自外太陽系的小行星

圖/擷取自網路
圖/擷取自網路

獨家報導 記者趙舒婷/綜合報導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終結了恐龍的時代。這顆小行星的碎片在全球各地的黏土層中留下了痕跡。根據德國科隆大學地球化學家費雪-戈德領導的最新研究,這顆小行星可能來自比木星更遠的外太陽系。

這項研究發表於《科學》期刊,指出這顆小行星是一顆高含碳量的碳質小行星,也被稱為C型小行星。這項研究排除了此前的一些假設,如這顆小行星可能是彗星,或黏土層是因火山作用形成的。

研究團隊將重點放在黏土層中的「釕」同位素比值上,這些比值與已知的C型小行星相符。釕在地球上相當稀少,但在小行星中卻十分常見,這使得它成為辨別小行星來源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這顆小行星可能形成於外太陽系,並逐漸向內遷移,最終進入了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並在某種情況下被推向地球。

這顆小行星的撞擊在今日的墨西哥尤加丹半島形成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這個撞擊事件被認為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因。黏土層中發現的金屬物質,如銥、釕、鋨等,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

然而,研究人員也承認,除了小行星帶外,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古柏帶和歐特雲中也存在許多天體,其組成仍然不完全清楚。這些天體是否也有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仍需進一步研究來揭示。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