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動物園收容龜類獲新歸宿 成為歐洲保育繁殖計畫生力軍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獨家報導 記者翁雪婧/綜合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在歷時2年的跨國溝通協調後,共計9種、41隻保育龜類,終於在今(2024)年4月9日出發前往歐洲動物園,透過國際合作維持族群數量、健康和遺傳多樣性。這是臺北市立動物園為慶祝建園110周年、積極參與國際瀕危物種保育繁殖計畫,讓域外族群穩定發展,攜手翻轉全球物種瀕危趨勢(Reverse the Red)的具體行動!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諶亦聰表示,臺北市立動物園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以下簡稱收容中心)」成立於1996年,主要目的為安置收容因查緝走私和非法飼養而沒入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查緝走私案件沒入的動物常動輒上百隻,收容後多半無法野放,故由野生動物中央主管機關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原農委會林務局,以下簡稱林業保育署)偕同動物園共同合作成立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負責收容照養被法院判決沒入或是救傷後研判不適合野放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包含哺乳類、鳥類和兩棲爬蟲類動物等,為政府保育野生動物強力的後盾。

目前收容中心以爬蟲類動物為最大宗,如陸龜、淡水龜、蛇類和蜥蜴等,其中非洲和亞洲的龜類比例較高,顯示兩地的非法走私等現象仍十分嚴重,加上每年持續有保育類動物透過救傷收容體系進入收容中心,除了臺灣本土物種於檢傷醫療後可以野放外,其他走私沒入鮮少有動物能在短期內返回原生棲地。隨著收容個體持續增加、動物年齡增長、體型也越來越大,對有限的收容空間造成極大的壓力。臺北動物園長年與國際間的保育單位進行專業交流與合作,透過跨國、跨機構資源整合方式,期許讓動物的生活空間更符合動物福利,也藉由保育繁殖計畫讓域外族群得以穩定發展,攜手翻轉物種瀕危趨勢(Reverse the Red)。

臺北市立動物園於2018年成為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a, EAZA)會員,為臺北動物園參與全球性域外保育工作帶來重大突破,本次保育龜類能順利前往歐洲,即是在專家群的建議及安排調度下,由EAZA會員的義大利Zoo Delle Maitine及奧地利Turtle Island三方共同合作所展現的成果,動物們會抵達義大利動物園檢疫以等候調度,之後再依調度物種前往奧地利龜類保育中心(Turtle Island),包括名列IUCN極度瀕危(CR)的緬甸星龜、射紋陸龜、南越閉殼龜、布氏閉殼龜;瀕危(EN)的食蛇龜、平背閉殼龜、太陽龜;以及緬甸緣板鱉、棕稜背龜,共計9種、41隻龜類將在歐洲動物園建立衛星族群,透過保育繁殖計畫維持族群數量和遺傳多樣性。除了讓瀕危物種能維持健康族群,更增加臺北市立動物園國際保育貢獻度,維繫扮演瀕危物種保育的重要平臺。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