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跟著節慶逛市場」特展,探索臺灣早期古早味!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獨家報導 記者翁雪婧/綜合報導

為了迎接龍年「好運龍總來」,萬華區老松國小與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到傳統市場買東西更有節令感、節慶感出發,結合附近在地的東三水街市場攤商,共同辦理「跟著節慶逛市場」特展。展覽自即日起至3月17日止,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國定假日休館),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歡迎有興趣的大小朋友前來參觀,一同感受在地的生命力。

鄉土教育中心表示,早期的傳統節慶習俗大多與農家社會大家庭的生活習慣有關,現今許多的過節習俗便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而在「民以食為天」下的過時過節,往往都有相應的傳統賀節美食及風俗習慣,許多傳統小吃在各個節日中也代表著不同的寓意。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西方文化衝擊,臺灣傳統文化逐漸沒落,許多傳統美食也在時代交替下漸漸被年輕一代遺忘。同時在現今快步調的時代,傳統市場逐漸被連鎖超市取代,人們也鮮少有時間自己下廚,對傳統市場人聲鼎沸、充滿人情味的場景並不熟悉,對傳統美食也較陌生。因此本次展覽特別將東三水街市場具有特色的傳統商品帶進特展室,讓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冬至的湯圓、過年的年糕及年貨,輪番登場,從傳統節慶去認識這些逐漸被新時代遺忘的臺灣味!

中心主任張欽鵬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生活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逛在地的菜市場!而剝皮寮歷史街區所在地附近,就是萬華知名的「東三水市場」,至今留存許多間飄香數十年、甚至有傳承三代歷史的老店舖,持續堅持遵循古法,製作販售優質的傳統美食,以延續臺灣的傳統文化及特色。例如:七夕拜「七娘媽」和小孩滿月必買,已有超過40年歷史的知名網路名店「阿婆油飯」;現已交棒第三代具有60多年的歷史,店面營造日本職人風格,融合文青與傳統之美的「艋舺大豐魚丸」;過年必吃的「金元寶」–知名生鮮水餃專賣店「多餃舍」;和年節都會買的「阿虎嬸菜頭粿」;經典傳統米食攤地標「紅龜伯」;專賣各式熟食和宴會菜的「皇嘉凍頂茶鵝」,以及與廟宇合作製作平安餅的「唐記咸光餅」等,在在都可以看出店家在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堅持與努力,也呼應著可以跟著這些商品一起了解節慶與年節食物的關係。

本次展覽共規劃六個展區,分別為:「節慶有哪些?」、「節慶知多少?」、「節慶小故事」、「節慶吃什麼?節慶美食介紹」、「市場的一天:批發與傳統市場介紹」、「東三水街市場店家介紹」,以及互動體驗區供民眾打卡拍照。展區中將介紹臺灣一般常見的節慶,和這些節慶有哪些傳統的活動、必吃的食物和有趣的冷知識與小故事,例如元宵跟湯圓有沒有不一樣,原來粽子還分北部粽和南部粽,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潤餅,九九重陽節會吃重陽糕,而中元節為何又稱孝子節,春節對聯的上下聯要怎麼貼才正確。另外,現場也展出多件東三水街市場店家提供的展品,包括「艋舺大豐魚丸」炸物用的濾勺,林金子雜貨鋪提供的砝碼秤等。特別小朋友都沒有看過的這個砝碼秤,是在電子秤出現前秤斤論兩算錢時攤商最重要、不可或缺的生財工具,如今充滿歲月痕跡的外表,也是老一輩人的美好回憶。

張主任接著表示在「糕點互動區」放置了動力沙製作紅龜粿、月餅的模具,因為糕點上的花紋造型,就是吸引人的「美味魔法」,所以讓民眾體驗如何將簡單的動力沙變成一個個花紋精美的糕點,而在印製糕點造型的過程中,觀眾心裡會有著滿滿的成就感。「節慶吃什麼」展區,有各種可愛的食物插圖,除了可以嘗試完成節慶與食物的配對遊戲,也是拍照打卡的好道具。生活中常見的蔬果紙箱,堆疊成充滿人情味又有特色的紙箱山,印有芭樂、水梨、帝王柑等多種台灣特產,背上極具代表性的「臺灣LV」茄芷袋,和連身圍裙、手套,拉著買菜車,手上大包小包,可以拍下一張滿滿「臺灣傳統市場風」的紀念照,真是很有生活感的歐巴桑採買式喔。

本次展覽透過與東三水市場在地的店家合作,藉由所販售的傳統節慶食物,透過豐富圖文展示,完整的表達傳統節慶與美食文化的連結,與其背後的寓意及故事,而認識在地飲食文化的同時,加深對本土文化的關懷,延續臺灣古早味。展覽自即日起至3月17日止,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國定假日休館),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詳情可上中心網站http://hcec.tp.edu.tw查詢,或電洽2336-1704分機30江老師洽詢。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