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誕生歷程和評比標準 帶你一次了解

《米其林指南》目前評比範圍已橫跨30個地區,評價餐館超過4萬家,在全世界賣出逾3000萬本。(圖/翻攝自台北米其林指南官網)

獨家報導文:馬奎孜

「必比登推介」於日前公布提供美味且擁有高CP值餐點的店家後,台北米其林指南將在14日公布入選星級餐廳的名單。事實上,早在米其林輪胎公司成立之後,便有評比美食的《米其林指南》,以下是《米其林指南》的發展軌跡和評比標準。

1889年,法國的安德烈.米其林和愛德華.米其林兩兄弟,成立了以自己的姓「米其林」為名的輪胎公司。法國當時的車輛總數低於3000輛,米其林兄弟為了提高汽車銷售量,並且進一步促進輪胎採購頻率,他們作了一本小冊子,裡面記載了像是如何換輪胎、哪裡加油,以至於哪裡可用餐和住宿等實用資訊。

一開始這本小冊子屬於免費刊登性質,直到20年後某一天,安德烈.米其林在輪胎店發現,他們設計的小冊子竟然被拿來墊高工作台。經歷過這件事,安德烈領悟到「人只會尊重自己付費得到的東西」。因此,從1920年開始,《米其林指南》以法郎7元的價格販售。

之後,《米其林指南》首度納入巴黎當地的飯店,並且依照類別列出餐館名單,而且不採用任何付費廣告,而《米其林指南》的影響力也日益擴大。

由於書中「餐館」項目影響力增強,米其林兄弟招募了一批稱之為「餐館評審員」食客,然後給予其用餐的餐館評價。為了讓意見不被他人左右而失去獨立性,這些評審員經常匿名用餐,並且承擔一切用餐費用。這些評審員大多是相關背景出身,擁有豐富旅遊經驗,並且在世界各地居住及工作。

1926年起,《米其林指南》開始頒給高級餐館星星,一開始只有一顆星,5年之後逐步設立零、一、二和三星的評比架構。《米其林指南》從1936年開始,也公佈星級評比的排名標準,其評比標準有5項如下:

  1. 食材品質
  2. 對味道以及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
  3. 料理中袒露的個性
  4. 是否物有所值
  5. 餐飲水準的一致性

《米其林指南》目前評比範圍已橫跨30個地區,評價餐館超過4萬家,在全世界賣出逾3000萬本。《米其林指南》之所以能揚名世界,在於他們堅守的6個核心價值:

  • 匿名:雖然受僱於《米其林指南》,評審員上餐館用餐時完全不公佈身份,避免獲得餐館的特別待遇。
  • 獨立:評審員上餐館用餐會支付一切餐飲費用,這是保持客觀公正及獨立立場的關鍵。
  • 專業知識:米其林餐館評審員大多是餐飲及酒店領域的專才。
  • 可靠性:《米其林指南》指南的評價是集體共識,而非一個人判斷的結果。
  • 熱忱:評審員在評選過程的苦心,還有運用嚴格的評選制度,來自對美食的熱忱。
  • 品質:只要任一家餐館有高水準的食物,都有被《米其林指南》推薦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