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維也納安可鐘

座落維也納Hoher Markt 10-11的安可鐘位置圖(楊正寬)
座落維也納Hoher Markt 10-11的安可鐘位置圖(楊正寬)

文/楊正寬

奧地利的維也納不愧是音樂之都,到處都充滿了音樂及藝術的濃郁氣息。就連兩棟大樓的迴廊上,都可以是音樂演奏的舞台,這就是準點之前十幾分鐘,就會有大批遊客慕名聚集在安可時鐘之下守候,大家並不是來看正確的「格林威治」時間,而是來欣賞它的報時秀。

安可鐘(Anchor Clock)是頗有名氣的大型古典音樂鐘,位於維也納舊城的原安可保險公司兩座建築之間的迴廊上,鐘下還可以通行車輛及行人。安可鐘是奧地利當年新藝術運動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吸引觀光客的旅遊景點。安可鐘是在1911年由新藝術運動畫家Franz Matsch設計創作,1914年8月22日安裝。安可鐘所在的天橋跨度10公尺,大約一個店面寬,高7.5公尺,大約有二層樓高,鐘的直徑4公尺。聽說此鐘百年多來一直堅守崗位,準時報時,從未故障,也不喊累罷工,非常敬業。

安可鐘報時秀表演前(楊正寬)
安可鐘報時秀表演前(楊正寬)
安可鐘報時秀表演中 (楊正寬)
安可鐘報時秀表演中 (楊正寬)

這鐘會讓人瘋迷的地方,就是每到整點,就會出現維也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及演奏與之相匹配的音樂。這些人物(偶)來自不同的歷史時期,包括古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查理曼大帝、魯道夫一世、歐根親王 (薩伏伊)、瑪麗亞泰瑞莎、弗朗茨一世、約瑟夫·海頓等。安可鐘不是每個小時出現ㄧ位,而是一點鐘出現一位、二點鐘出現兩位、三點鐘出現三位⋯⋯,以此類推,中午12點鐘的時候,就會所有人物一起出現和代表的音樂一起演奏,所以需要報時約花了半小時才會結束。我因為事先做了功課,所以我們上午11:40就趕去找好最佳位置,守候安可鐘精彩的演出,雖然如此,到的時候也早已經人山人海了,不知道大家怎麼消息都比我靈通。

遊客們持著手機或相機,磨刀霍霍,各就戰鬥位置欣賞安可鐘報時秀情景(楊正寬)
遊客們持著手機或相機,磨刀霍霍,各就戰鬥位置欣賞安可鐘報時秀情景(楊正寬)

11:58的時候,就像平安夜倒數計時,我轉頭偷瞄了現場靜悄悄的人群,大家都不理我,只顧仰頭豎耳,屏氣凝神,雙眼直瞪著這個古典又古老的藝術時鐘,大都也是持著手機或相機,磨刀霍霍,各就戰鬥位置,我反而喜歡這個古錐可愛,癡癡等的畫面,於是幫大家拍了幾張,讓大家分享。這些配合每位出場人偶(物)的音樂,從十字軍東征的號角聲到海頓的交響曲都代表著人偶所屬年代的背景與故事,其實我也很認真地錄影(音),只是檔案很大,上傳不得,很抱歉,就沒法跟大家分享。

曲終人散,大家歡呼鼓掌後就鳥獸散去,想再次欣賞一次也似乎覺悟不可能了,只得悵然若失的離開。我突然連想到演唱會場景,每逢到演唱結束時候,一般歌迷都會欲罷不能,很自然對著演唱者歡呼「安可!安可!」就是請表演者再來一曲的意思,這應該也是對表演藝人的肯定。但不知道歡呼的「安可」是不是語出此鐘?我的好奇,信口開河,純屬臆測,為了慎重,特別去查證,以免大家冒然引用,陷害了我。

結果真的經過查證,確定不是。根據維基百科,安可(法語:Encore)是指演出結束後,包括演唱會、演奏會等表演中,在歌手、演奏者等表演者演出完畢後,觀眾因欣賞表演而希望表演者能夠再回到舞台上繼續演出 。也指觀眾在要求時一齊發出的聲音,或者表演者返場時所追加的表演節目。西方多使用法語encore一詞呼喚,中文音譯為「安可」,或譯作「恩可」、「安哥」。所以顯然大家演唱會喊出的「安可」,確定跟維也納的「安可鐘」無關。但是演唱好大家會呼叫「安可」,演唱不好呢叫什麼?……「噓」,我就是不跟你說。

聖史蒂芬教堂、聖彼得教堂(楊正寬)
聖史蒂芬教堂、聖彼得教堂(楊正寬)
聖史蒂芬教堂、聖彼得教堂(楊正寬)
聖史蒂芬教堂、聖彼得教堂(楊正寬)
格拉本大街(楊正寬)
格拉本大街(楊正寬)

當然一天「勒勒等(很長)」,遠道從臺灣來維也納並不是只來跟安可鐘約會,所以我們看完安可鐘表演之後,因為沒得喊「安可」的機會,於是把握時間馬上轉移陣地,繼續認真玩其他附近的聖史蒂芬教堂、聖彼得教堂、格拉本大街等景點。(2019/07/29)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