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北傳(大乘)佛教、南傳(小乘)佛教、藏傳佛教,許多流落世界各地的珍貴佛像,早年透過徐政夫輾轉取得並經合法管道進口,一一「請回」台北安身,讓台灣成為佛教珍品文物的最大棲息地。兩岸開放後他更逐步將版圖視野擴及至大陸、香港、澳門等地,不但為自己贏得財富與聲譽,更堪稱是兩岸四地收藏保存佛像文物的第一人。
佛教文物精湛的藝術表現往往令人嘆為觀止,但你一定不知道,在兩岸開放以前,除了搬運不易的大型石窟造像外,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像台灣一樣,擁有數量如此驚人的佛教文物珍品了。
而且這些年代久遠且風格各異,法相莊嚴或慈悲或幽雅的木刻、石雕、陶瓷、金屬等佛陀或菩薩造像多為合法進口。今天在台北與北京兩地均設有「觀想」藝術中心的收藏家徐政夫,可說居功厥偉。
話說1980年代中期,蔡辰洋在台北首創執古董界牛耳的「寒舍」名噪一時,就是由徐政夫一手策劃並長期擔任總經理。
說起他與蔡家的淵源,早年從事教育的徐政夫在國泰關係企業的「十信工商」擔任董事,蔡辰洋時為董事長,由於徐政夫熱衷收藏台灣民俗品,對民藝古董研究頗深,因此當蔡辰洋決定籌設「寒舍」時,首先就想到了徐政夫,兩人一拍即合,專門買賣民俗藝品,當然也包括台灣民間的佛教文物在內。
與蔡家共同開創寒舍
寒舍開創時期非常注重台灣民間藝品的推廣,包括陶藝、木刻、原住民圖騰等,認真蒐集以後才發現,台灣許多珍貴的民俗品早已大量流失,除了早期民間不懂得珍惜,日本與美國觀光客大量收買也是主因之一,讓他頗為惋惜。儘管台灣在經濟起飛後開始懂得珍惜文物,復古風的店家或餐廳一時蔚為風尚;但為時已晚,稱得上精品的幾已寥寥可數。
寒舍經營了五年,徐政夫在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旅遊,中國文物大量流入台灣後,深感從事藝品買賣必須有足夠學養與鑑識能力,才不致買賣膺品或次級品。
他說知識份子從事古董買賣與市井商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必須把握「真品交易、公開標價、誠實告知(例如藝品曾有毀損、修補等)」等三原則,要想「識貨」就必須學問淵博。因此毅然放棄優渥的高薪與紅利而辭職,花費數年的時間,遍訪世界與對岸各地大型博物館。
當時中國古文物交易市場主要集中在英國倫敦,由於歷史淵源(八國聯軍等因素),對中國文物的研究頗深,他說在外國人眼中,佛像係藝術而非宗教,世界許多大型博物館都有觀音雕像的展示,無論文化、歷史、收藏等都堪稱一流。
1994年,徐政夫認為自己充電已足夠,且對佛教的深入著迷,開始從世界各地引進佛教文物,經由展出、交流等大型活動,逐漸帶動兩岸收藏的風氣,他也戲稱自己是「國際貿易」。
走訪世界博物館打開視野
中國文物逐漸成為台灣市場主流後,民間收藏的視野也變得更為廣闊。徐政夫說開始只知蒐集與台灣文化相近的閩南文物,但走訪世界與中國各大博物館後才發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說收藏必須具備世界觀,因此放眼國際,找尋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南傳(如緬甸、泰國等)、北傳(如中國、日本、韓國等)、藏傳(西藏、尼泊爾等)佛教文物,密集的發現就會令人眼界大開,要求也會不斷提高。例如大英博物館有許多珍貴的中國佛像,亞伯特博物館則收藏了大量的宋代觀音,而紐約或倫敦大型古物拍賣場上更常有意外的驚喜等。
不過珍貴的佛教文物價格不菲,龐大的資金積壓並非個人或單獨企業所能負擔。徐政夫以觀想所藏的唐代石刻佛頭為例,當時收購價格就將近9百萬台幣,即便從紐約拍賣會標得的一尊明代木雕漆金水月觀音,早年折合台幣也要2百多萬。因此除了自己特別喜歡的物件會不惜代價先購回再說,其餘大部分都是先以照片傳真或E-mail方式傳給客戶,找到買主後再下手,不虞套牢過多資金。
他自豪的說,早年台灣民間收藏的佛教文物在全球排名第一,其中由他經手的就不下數百件,他出示《藝術家》雜誌專門為他出版的《觀想佛像》大部彩色精裝書,內容收錄了由他經手、目前散居兩岸各地精雕細琢的佛教文物百多件,全部皆為不可多得的精品。
不過徐政夫也坦然表示,經過近百年的大量出土與流失,大陸目前可以交易或流出的佛教文物珍品已經不多,大者如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早在清末被外國人大量盜取,小者也在中國近百年來的紛亂中被搶取豪奪或盜賣,目前重要的精品反而以歐洲、香港等地居多。例如大英博物館就藏有不少堪稱極品的中國佛像。
而徐政夫則到處搜尋,將流落異鄉的珍貴佛像一一「請回」台灣安身,讓當時「錢淹腳目」的台灣成為佛教文物的最大棲息地,也算功德一件了。
徐政夫說早年在香港購得大批珍貴出土佛教文物,合法引進台灣後曾在法鼓山盛大展出,而北京國家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某次來台參訪,發現其中有尊石雕的佛頭造型精美且極為罕見,還特別借回北京展覽而轟動中外,大陸政府甚至為此特別匯集各方專家舉辦學術研討會,成為台灣第一位提供文物給大陸官方展出的私人收藏家。
徐政夫說早年從世界各地購回的佛像,通常會先在台灣各大博物館展出,位於台灣的「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曾大量收藏,不過他也說絕大多數為私人購回,佛光山、法鼓山、慈濟等大型佛教團體多為借展。
他也經常受邀為大型宗教團體設置公共藝術,例如早年花蓮慈濟「靜思堂」,他就特別將公共藝術昇華為宗教藝術,將屋簷與屋脊有如敦煌壁畫般,滿佈各種飛天的浮雕藝術,令人驚嘆。
低調運作─成功不二法門
目前經常必須奔波兩岸從事藝品收藏的徐政夫,在兩岸四地均有據點,他自豪地說,當年首次引進畫家范增的作品在台灣展出,就是他與中國文化部簽約合作所促成。而他也是大陸首開油畫、雕塑或當代藝術拍賣風氣的第一人,而北京瀚海、上海保利等藝品拍賣,早年也幾乎全由他所主導。
他說,目前在大陸交易的藝品文物,以宋代以降的水墨畫與宮廷文物較為流行,流通速度也最快。買家以大陸新興富豪為多,拜經改之賜,大陸近十年來早已產生許多億元大戶,收藏古董文物的衝勁可說無人能及。當然他也必須廣佈人脈,與世界各地的古董店或民間收藏家密切聯繫,並隨時留意各地大型拍賣會的訊息,俾能在第一時間「搶」標到真正具收藏價值的文物珍品。
觀想藝術中心早年開設於台北市信義商圈,目前則座落外雙溪故宮博物院旁,幾年前大陸友人邀他到北京開設博物館,多數文物運至北京後,卻因土地政策變更而作罷,目前大件的佛像文物多集中在北京東風藝術區的觀想藝術中心,少部分則留在台北觀想。他說由於大陸市場龐大,因此北京作為觀想一館,台北則作為二館,兩地也同時為當代藝術家舉辦展覽。
徐政夫說復古與創新同步,並將珍貴佛教文物盡可能「流回」兩岸四地,就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最大的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