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人間地 香燈象外天 吳晟誌臺灣新陶色

中華有史以來第一部茶器具大型全書《中華茶器具通鑑》選入最年輕的藝術家吳晟誌。

文.圖:吳德亮|責任編輯:李婉晴|核稿編輯:黃家音

吳晟誌年紀尚輕,就能就以瓦斯窯加電窯,用單掛釉燒出柴窯般黝黑的金屬質感,加上彷彿金屬氧化的金花妝點,成就獨一無二的「黃金鐵陶」或稱黑金作品,而在風起雲湧的陶藝界迅速崛起。近年來又在「黑金」之外,陸續燒出了陳皮橘彩、松青綠、奼紫紅、鱔魚青,以及近期紅遍兩岸、在〈北京國際設計週〉讓媒體記者誤認為鐵器的「鑄鐵黑」等,我特別稱之為「臺灣新陶色」,為陶藝不斷注入新活水。

2011年我寫作《臺灣茶器》一書,跑遍全臺尋訪在釉色、造型與實用功能等,具有獨特風格或全新思維創作的傑出壺藝家,日以繼夜採訪拍照的同時,就在臺中霧峰某個小山丘上發現了吳晟誌。當時他就以瓦斯窯加電窯,用單掛釉燒出柴窯般黝黑的金屬質感,加上彷彿金屬氧化的金花妝點,成就獨一無二的「黃金鐵陶」作品,而在當時風起雲湧的陶藝界迅速崛起,當然也成了我著墨甚深的對象,儘管讓許多資深「名」家深感吃味,認為他年紀尚青,不應太快擠身名家之列。

吳晟誌以黃金鐵陶系列延伸的「鑄鐵黑」陶茶器。

新書出版後吳晟誌果然一鳴驚人,但吳晟誌也沒有因此而停滯,近年來又在「黑金」之外,陸續燒出了陳皮橘彩、松青綠、奼紫紅、鱔魚青,以及近期紅遍兩岸、在2018〈北京國際設計週〉讓媒體記者誤認為鐵器的「鑄鐵黑」等,我特別稱之為「臺灣新陶色」,為陶藝不斷注入新活水,不僅讓許多藏家大感驚艷,也讓他成了北京馬連道最「火」的簽約藝術家。

吳晟誌清晰美麗的「玳瑁彩」茶器作品。

《中華茶器具通鑑》最年輕入選的傑出陶藝家

2019年我受邀為對岸編撰中華有史以來第一部茶器具大型全書、也是「「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項目《中華茶器具通鑑》,經出版方嚴苛把關,從名單過濾、作品審核等再三反覆篩選,其中第三卷《茶器具古今名家名器精鑒》收錄了兩岸當代茶器具創作名家共三冊,臺灣計入選62位藝術家和3家茶器企業,涵蓋陶瓷、金屬、竹器、漆器等。我也特別收錄了吳晟誌的作品在內,深獲好評。

吳晟誌的松青綠茶器依然保留了黃金鐵陶的金晃晃班點。

其實打從六歲開始,吳晟誌就跟著陶藝名家的爸媽吳政憲、劉映汝夫婦,在火與土的環境中不斷成長,從鍊泥、拉坯到燒製完成,磨練出無比的功力,更能在全臺尋覓合適的礦土與泥料,深入掌握臺灣土質特色,才能不斷試煉出新的陶色,創作出風格絕對獨一無二、且不怕被模仿或趕上的作品。過去幾年讓他聲名大噪的黃金鐵陶,在黝黑的主體上透出隱埋金礦的風華,吳晟誌說除了泥土的調配,釉料也全部自己調製,再加上燒窯溫度的火候,以及經驗不斷累積的技巧,釉色才能呈現璀璨金花、並破「黑」而出,內斂中更見貴氣。

吳晟誌以的黃金鐵陶系列延伸的「鑄鐵黑」,有評論家認為「形似日本江戶時期的鑄鐵燒水壺,卻有陶器原有的溫潤手感,簡約的造形線條,裝飾寫實的圖紋貼花,釉色帶著銅斑斕色彩,讓人瞬間進入時空和材質的錯置」,可說相當貼切了。

吳晟誌的奼紫金紅小茶倉與陳皮橘彩單柄壺。

作品色澤看似滄桑,卻更加嫵媚動人

吳晟誌說近一、兩年柴燒茶器在兩岸市場逐漸退燒,他卻繼續用電窯燒出柴窯的風貌質感。並憑藉多年經驗,大膽地將電窯做些設計改良,在一定的溫度下反而達到加乘效果。即便披上釉彩,依然強烈顯現漸層、落灰等筆觸,還有細微的毛細孔讓茶器繼續呼吸。

細看他的「松青綠」茶器作品,依然保留了黃金鐵陶的金晃晃班點;而調色板上難以校出的色彩,在浴火後昂然呈現。彷彿遠古的神秘呼喚,將深山古剎中歷經歲月風霜洗漱的樑柱,在冬雪落盡、春日將臨之際,用無限的生機與美感瞬間甦醒。作品色澤看似滄桑,卻更加嫵媚動人,更蘊含無限典雅的貴氣。

吳晟誌(左) 在臺北紫藤盧舉辦個展,兩岸知名作家吳德亮(右)幫忙站臺致詞。

又如他的「奼紫紅」系列,在藍紫色輕煙中變幻的雲彩或黃或金,緩緩上昇迎向繽紛的奼紫千紅,再以古銅的金、鮮橙的藤作為提樑。而渾圓的壺身搭配羅盤狀的壺蓋,臺灣紅中間的壺鈕永遠簡潔、單純而剛勁,像極了我兒時記憶中的花蓮北濱紅燈塔,那樣稱職的挺立著。整體看來霸氣十足,卻又楚楚動人,這正是吳晟誌高明之處。

吳晟誌的茶器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坯體非常輕薄,加上細微顆粒般的斑剝質感,看來就更像鐵器了。他解釋說:泡茶師除了要能貼切地沏出一壺好茶,也特別著重行茶時的優雅姿態,因此創作時除了考慮外觀的美感,更希望茶人單手就能輕易握持駕馭。

吳晟誌十多年來致力臺灣新陶色的創作軌跡。

一年不見,吳晟誌更上層樓,大膽以花紋清晰美麗的「玳瑁彩」作為最新創作陶色,不過他卻揚棄了一般陶藝家的寫實手法,以深海悠游那種若隱若現或若有似無的背甲,看似色彩斑燦卻又柔和明亮,讓我忍不住想起東漢著名古詩《孔雀東南飛》,其中對女主角劉蘭芝裝扮的描繪「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令人嚮往。

吳晟誌以電窯燒造出鐵鏽斑剝的茶器作品。

心無垠、情無垠的無限想像境界

吳晟誌經常受邀參加兩岸及東亞等地所舉辦的各項陶藝茶器大展,去年歲末首度在臺北「紫藤盧」舉辦個展就造成轟動,藝文界友人、陶藝家、資深茶人加上北京馬連道飛來的藏家等,都紛紛到場祝賀,作品也很快就遍佈紅點,我也受邀致詞,對吳晟誌十多年來致力【臺灣新陶色】的創作軌跡與心路歷程,以及近年紅遍對岸的作品特色等作約略介紹。

吳晟誌的茶器胚體非常輕薄,單手就能輕易握持駕馭。

首展名稱為《象外無垠》,是否也在說明創作無垠、廣闊無邊無際,進一步表達「心無垠、情無垠」的境界?我不得而知。明代「文壇四傑」之一的何景明曾有《寺僧留宿》一詩「水月人間地,香燈象外天」,對比吳晟誌從手捏陶到仿生陶到巨輪珠,從黃金鐵陶到松青綠、奼紫紅、松脂白,還有他稱之為「不會生鏽的鑄鐵」的擬真鐵陶,無限超出想像的變化均來自臺灣土的豐富內涵,不正是才情兼備的何景明最推崇的境界嗎?願與他共勉。

奼紫紅提樑小壺霸氣十足,卻又楚楚動人。

當代文學大師川端康成,於1968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致詞時以「美麗的日本的我」為題,詳細述說母土給予他的養分滋潤,引發全球熱烈的掌聲與共鳴。而吳晟誌充滿現代創意、又飽含臺灣特色人文風格的茶器,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快意揮灑,可說遊刃有餘,希望他能持續不斷,將潛藏在臺灣多種礦石泥土中,更多的色彩逐一發掘,讓大家都能驕傲地大聲說出「美麗的臺灣的我」!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