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曼生十八式 到現代念舟十二式 跨越220年再現茶器創作典範

文、攝影:吳德亮|責任編輯:林玟玟 核稿編輯:邵威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1768~1822),本身雖不製壺,卻設計壺型、撰寫壺銘,注入詩、書、印於一體,開創紫砂壺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至今仍無人能超越,被奉為紫砂壺藝的經典,也為他贏得文人壺開創者的封號。220多年後的今天,號稱「兩岸金銀壺第一人」的陳念舟大師,也「承先啟後」設計了「念舟十二式」,並毫不藏私地公諸於世,為兩岸壺藝創作再度開啟全新的思維風貌,說是「繼往開來」的創作典範,絕不為過。

情全球大爆發又逢手傷,還要面對「春天後母心」陰晴不定的氣候,哪裡也去不得的我形同在家隔離,感覺豈止「傷他悶透」?無垢大師陳念舟適時對外發表他設計的〈念舟十二式〉,彷彿為鬱悶的氛圍穿金戴銀,頓時讓我精神為之一振。

「無垢茶人」陳念舟被譽為兩岸金銀壺第一人。

「無垢」在佛語意為「淨白無玷」,也是陳念舟與「無垢茶活」至真至美的藝術追求。自稱「無垢茶人」的陳念舟,不僅是一位宣導回歸生活、貼近人性的茶文化器物研究設計家,也是台灣現代舞蹈表演團體「無垢舞蹈劇場」的團長,舞蹈名家的愛妻林麗珍則擔任藝術總監。舞團從台灣本土素材出發,卻不受限於本土;而前衛的視覺風格、沉緩細緻的獨特美學,更為各界所稱道。

曼生十八式為中國文人壺藝奠基

而始於18世紀清朝中葉的「文人壺」,則是宜興紫砂陶藝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由於文人的參與,將繪畫、書法、鐫銘、設計等各種藝術注入紫砂壺,讓壺器開始有了新的生命,茶壺製作也從單純的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的層次。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曾經仕官為溧陽縣令的陳曼生,本名陳鴻壽,字子恭,「曼生」是他的號。而曼生十八式也不僅僅18種,共約有38種壺型傳世,造型多以線條之美呈現。最重要的是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邊,如柱礎、井欄、瓦當等源於建築構件;笠蔭、傳爐、石銚則源自生活用品,還有源於蔬果的葫蘆、瓢、匏等,卻都大膽呈現抽象之美,將他的自然情懷與仿古意象,經由或直或曲的抽象傳達,再透過楊彭年、楊鳳年兄妹的巧手製作,留給世人無限的想像。

念舟十二式之四「湧」瀹茶壺。

陳曼生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邊,如源於井欄的「井欄壺,就是陳曼生在庭院品茶,見有丫環彎起腰身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因而在凝視中逐漸將井欄化為壺身,丫環則化作優美的壺把,當即取來筆墨紙硯在石桌上設計描繪,再透過楊彭年的巧手,終成井欄壺傳世。

又如朱泥合歡壺,則是陳曼生在宴席間看見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從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得來靈感,乃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飽含吉祥與幸福之意。

念舟十二式之八「金鼎」單柄壺。

從玩物之人起心動念的驚天一創

陳念舟說自己醉茶賞茶近四十年,從玩物之人起心動念,不僅深入探究茶生活,更進一步創作茶器物,將金銀與竹木玉石完美搭配,打造了全然不同於日本的金銀壺器,如同二百多年前的陳曼生大師,從個人單純地嗜茶玩壺,進而為壺藝賦予新的生命,從而驚天一創。儘管陳念舟僅以999純金或純銀為材創作金銀茶器,所設計的「念舟十二式」卻放諸所有壺藝皆準,他的壺器胎體厚重飽滿,線條簡潔流暢。全然中國風、台灣情的金銀壺創作,不僅為他贏得「兩岸金銀壺第一人」的封號,在北京嘉德拍賣更屢創天價。

以十二式中的「廣納」注泉壺為例,壺蓋上方的壺鈕處開了個圓形開口,置茶後注水無須開蓋。陳念舟認為:茶的香氣是否不要因注水開蓋時而有所揮發,不開蓋又能注水是個新課題,在挖空心思之餘,於是有了注泉口「廣納」的設計,茶香得以最好的保護。避免茶人因掀蓋注水而導致茶香溢散,除了增添注水的樂趣;由於必須全神貫注瞄準注泉,也是對茶人心性的修練。

再看十二式中第三與第四的「珊瑚」提梁煮水壺與單柄瀹茶壺,則是以台灣海岸地質的珊瑚礁為範本,引用水墨畫留白為概念,造就滄海桑田:橘皮質感的肌理,加上寶石割切鍛痕的珊瑚礁表面,呈現出臺灣海洋的豐富意象,無論金瓜或團花型制,逐一鍛敲出的一個個大小不一、蘑菇狀或蜂窩狀的凹洞或紋飾,層次卻出奇地清晰,更像一層層透明的珊瑚在壺面怒放,讓人在品茶的瞬間感受臺灣風采。

念舟十二式之三「珊瑚」煮水壺。

又如之五及之六的「湧」則是台語的海浪,以海浪澎湃的紋飾擁抱壺體,讓茶人在用壺時,感受台灣的山海風貌,同時將創作者的熱誠湧現心頭。

陳曼生從大鑔樂器得來靈感設計的朱泥合歡壺。

而之九「山水」則將山水的意象線條化,壺型賦予傳統的記憶,素雅的白玉壺鈕,有安精定神的氛圍。還有之十一的「容蓄」,訴說人生起伏「不如意常十之八九,因此兼容並蓄,是修練的至高境界。在坑槽藝形紋飾的殘破美,訴說著人生的起伏陰晴圓缺。」

陳曼生源於古代掘井多置井欄而設計的井欄壺。

而之十二的「金鼎」,遙望古人遠至黑陶、彩陶文化的當時,盛水呈物的器皿,多以三足的形制,人類歷史上埃及、印度、馬雅、印加皆然,相信三足立於不平整的地平上有更加穩定的條件。

科學精準搭配藝術精緻成就十二式

正如「曼生十八式」不止18種設計,念舟十二式也不僅12種設計,陳念舟的「如意」單柄金壺或銀壺,扁圓的壺身顯得福態,腰部則有圈凹痕,十分討喜。放在在燈光下仔細端詳,飽滿渾圓的造型就是源於北京的珍果「蓋柿」,我曾多次在北京雍和宮驚鴻一瞥,留下深刻印象。其實創意源自乾隆的「歲朝圖」畫作,御筆的紙本水墨〈先春如意圖〉,就包含了花瓶(寓意平安)、瓶中昂揚的梅花(寓意先春報喜);案上的荷花、蓋柿與如意,則分別寓意「祥和」與「事事如意」,可見兩位大師靈感不僅來自生活周邊,更非得有淵博的學識不可。

「適出」是無垢茶活第一隻問世的壺器,意為「在適當時候出現」。

我特別借來他的「如意」單柄銀壺沖泡紅烏龍,透過銀壺的浸潤,口腔內瞬間填滿小葉紅茶的甜醇滋潤,而烏龍的香氣卻是在飲罷後才從喉間徐徐回吐,杯底散發出陣陣的幽香,更顯活潑靈動,讓我大感驚奇。
陳念舟說,一把銀壺或金壺從設計到完成,必須經過繪圖設計、金銀料挑選、金銀板碾作、鍛錘成型、零件設計、零件精工鑄造、零件細修、壺鈕石材挑選、壺鈕雕刻、建構焊接、木料挑選、提梁曲木製作、單柄刻磨製作等,共十餘道繁複工序。科學的精準計算搭配藝術的精緻表現,才能成就茶藝美學與實用性。

念舟十二式之九「山水」煮水壺。

以他美得令人窒息的提梁為例:以黑檀、花梨木積成材形塑祥雲型制,再取木小圓角層層相疊構成。與日本銀壺編織籐皮隔熱,或將提樑兩側尾端嵌以牛角斷熱等方式全然迥異。陳念舟說木質絕對隔熱,但木質提樑要求優雅,且結構牢固則十分不容易,因此才精心計算結構張力,以數十木片膠合在模具中成形的積成材曲木,以如意、祥雲或三足的造型,為整把銀壺劃上完美句點。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