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山紅烏龍、紅水烏龍 虹蘊烏龍之辨

文.攝影:吳德亮(部分照片由北師美術館提供)|責任編輯:林玟玟|核稿編輯:陳曉玫

如果說條形包種茶是含苞待放之「青春少女」,那麼凍頂烏龍茶就是風韻十足嫵媚的「貴夫人」, 而鐵觀音則是穩健幹練、歷盡滄桑的「中年男人」,那麼「紅烏龍」就是柔情俠義、武功高強、深藏不露的「俠骨之士」。

也許很多人不明白「紅烏龍」是什麼東西?屬於那種茶類?其實它是繼條形包種、東方美人、半球形包種茶之後,新研發出的本土特色烏龍茶,外觀為球形烏黑亮麗,水色橙紅、湯色明亮澄清具有光澤,滋味甘、甜、滑潤,冷、熱泡皆宜的新興特色茶。

人杜君遠從梨山帶來一款茶品,語帶神秘地告訴我「絕對不曾喝過」,梨山?不就是台灣海拔最高、目前在兩岸最夯的清香型茶品嗎?看我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杜君小心翼翼地剪開100公克裝的真空包,讓我看個仔細:緊結成半球型的外觀,儘管與一般高山茶無異;卻沒有高山茶常見的墨綠鮮豔色澤,青褐稍深的球狀條索,在蚌殼狀的陶燒茶荷上,反而像一個個香氣四溢的音符,讓噪熱的午後瞬間都甦醒過來,跳躍在資深茶人何建生的手作茶船之上。

山靈之氣以及得天獨厚的「冷葒香」本為梨山茶原味清香的特色優勢。

遙遠又熟悉的滋味

趕緊取來我與陶藝名家曾冠錄聯手創作的「新文人壺」沖泡,開湯後撲鼻而來的一股熟悉又遙遠的香氣,就已令人難以抗拒。再看杯中金黃光豔的茶湯,琥珀般明亮清透,入口後一股強烈的山頭氣夾帶濃郁的焙火香,特別醇厚甘潤;花香與果香在舌尖舞動輕轉、久久不散。尤其餘韻從喉嚨深處不斷凝聚迴盪,這不就是「紅水烏龍」特有的豐姿熟韻嗎?出現在以高山茶聞名的華剛茶品之中?讓我大感驚奇與不解。

所謂紅水烏龍,其實就是傳統的凍頂烏龍法,以喉韻十足為最大特色,明顯的焙火韻味與香氣令人沈醉。頂級凍頂茶葉底邊緣還鑲有紅邊,即茶農所說的「青蒂、綠腹、紅鑲邊」特徵。茶湯入口後甘醇生津,在口腔內散發滿滿的飽和度,葉底開展後也不失鮮活柔軟的特質。

以柴燒名家蔡江隆壺器沖泡的梨山紅水烏龍,風味迥異於一般高山原味的梨山茶。

只是二十多年來由於高山茶的興起,以及與講究外型的風氣,市場「消費者導向」使得凍頂茶菁愈採愈嫩,萎凋與發酵愈來愈顯不足,失去原本該有的特殊風味及口感,不僅遭致「烏龍茶流於綠茶化」的批評,早期凍頂茶「甘、香、醇、厚、順」等五大特色也日漸流失,讓許多資深茶人深感憂心。

為了力挽狂瀾,已故詩人茶藝家好友季野特別在1980年代中期,在南投縣鹿谷鄉凍頂、鳳凰、永隆等地,與資深茶農合作,採摘、施肥、萎凋、炒菁均嚴格要求,以「萎凋得宜,走水合理」的中重度發酵茶品,加以精製焙火,製成具備「紅香、紅水、酵香」特色的傳統凍頂茶,並為了與今天清香型的凍頂茶做區隔,而於1987年正式命名為「紅水烏龍」公開發表,配合不斷的論述與演講闡述理念,深獲愛茶人的肯定。

經驗老到的師傅在梨山茶廠製茶。

紅水烏龍幽香迴繞

季野認為「凍頂茶需細心焙火精製,才能完全展現應有的品質與風味,茶湯色澤金黃明亮,香氣介於花香與果香之間,入口湯質細密甘醇,成茶耐於久存,此即紅水烏龍魅力所在」。

季野仙逝後,季嫂岑篠瓊繼續傳承他的遺志,每年春、冬兩季手製的限量紅水烏龍,也成了我解饞並懷念季野的最佳茶品。如果說陳年老茶是風華絕代的貴婦熟女,那麼她的紅水烏龍只堪以豐姿綽約的淑女名媛可比擬了。茶過兩盞,潤滑舒暢的喉韻從丹田直沖腦門,尤其附杯性強,杯底餘香幽長迴繞,更讓許多茶人驚艷。

而梨山茶原本的優勢,在於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所謂「高山雲霧出好茶」;而且高海拔山區平均日照較短,年平均溫度低,茶樹細胞組織為了抗寒而較細密強壯,因此茶葉葉肉肥厚,果膠質含量極高。受惠於氣候、環境等天然因素,芽葉中所含的兒茶素類、咖啡因、單寧等,造成苦澀成分的元素含量也相對降低,進而也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分。為了留住那一股幽然山靈之氣,以及得天獨厚的「冷葒香」,梨山茶始終以原味清香的茶品為主。

源於傳統凍頂烏龍發酵度的鹿谷紅水烏龍以陶藝名家江世為的台灣金銀岩礦燒沖泡。

讓我好奇的是:紅水烏龍的誕生,正是對高山茶興起後,市場上普遍追求輕發酵茶品的一種反思。而梨山一向為台灣最頂級的高山茶代表,杜君的華剛茶業居然反其道而行,甚至不惜成本,在海拔2100~2400公尺左右的高山上,以四分之一的茶菁製作紅水烏龍,摘採心葉半開、二葉全開的茶芽為原料,發酵50度左右,揉捻整型為半球型,還需再加上細心焙火精製,不僅製作成本大為提高,也明顯顛覆了梨山茶「高山、原味、清香」的既定印象。

杜君解釋說,家族茶業最早創立於日據時代的民國初年,1968年曾祖父開始上大禹嶺種茶,當時種植一千多株青心烏龍,僅有三十多株存活,其餘都凍死了。經過數十年的篳路藍縷,傳承至第四代的他,茶園面積包含契作卻已遍及大梨山茶區的翠巒、華岡、福壽山、大禹嶺等地,儘管茶葉成長期較為緩慢,呈現的葉面卻柔軟飽富彈性,葉芽翠綠肥厚。因此在創業百年後的今天,大膽採用最高海拔的茶菁,製作最具傳統風味的紅水烏龍,也算是對曾祖父與祖父所經歷的那個年代,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思念吧?

外銷版的梨山紅水烏龍「虹蘊」以作者與陶藝名家曾冠錄聯合創作的新文人壺沖泡。

箇中滋味唯自體會

不過,細看貼在真空包上的產品標示,品名卻註明為「梨山紅烏龍」而非「紅水烏龍」,讓我大感不解,因為近年在台東異軍突起的「紅烏龍」,是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當時的場長吳聲舜所研發,發酵度已接近紅茶的烏龍茶品,高達80度以上的重萎凋、重攪拌,結合紅茶製法深度加工而成。強調的是茶湯滋味的甘醇與水色,因此茶湯呈明亮澄清帶有光澤的烏紅色,茶質厚重又具有膨風茶的熟果香,與「紅水烏龍」的發酵度或湯色均明顯迥異,只是外觀都為緊結的半球形罷了。

杜君解釋說,梨山紅水烏龍早在2011年即已研發,當時為了跟凍頂紅水烏龍做市場區隔,而命名為「紅烏龍」推出,卻不知台東接近紅茶的紅烏龍正方興未艾,因此日前他又寄來外銷紅遍東北亞的藍色鐵盒包裝,就命名為「虹蘊烏龍」了。不過也使得今日仍有許多愛茶人對紅烏龍與紅水烏龍混淆不清,更無法區隔中海拔的凍頂烏龍與高海拔的梨山紅水烏龍,箇中滋味,非得親口品賞不可囉。

其實台東紅烏龍係於1989年遊台東茶改場研發,推出後即獲得當地農會全力支持。於當年底開始舉辦優良茶競賽,並以金牌獎、銀牌獎等取代傳統競賽的特等、頭等獎別。研發人吳聲舜場長當時立下幾項規則:一、採夏秋茶、儘量採摘不噴農藥茶菁。二、不分手採或機採。三、不分品種、可拼配,以品質及量取勝。四、不鼓勵熬夜做茶。當時立下的優良典範除了第一項由於紅烏龍今日在兩岸都炙手可熱,而四季皆有採茶外,其餘均保持至今,讓目前已榮調楊梅總場擔任主任秘書的他頗感欣慰,也讓身為好友的我與有榮焉。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