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領域裡,很少人能夠同時優遊於音樂和繪畫之中,而陳志芬則是箇中好手,特別的是這樣的藝術細胞,似乎也遺傳到她的一雙女兒身上,陳志芬說,因為藝術,她們的感情就像三姊妹一樣…
如果說音樂是陳志芬的生命,藝術就好比是她的靈魂,並進共存。
自小接受音樂訓練,在充滿音符律動的環境中展開探索藝術之美的旅程。年紀稍長,原本埋藏在心靈深處的繪畫種子也逐漸萌芽滋長。即使在校學音樂的階段,曾任水彩社的副社長,也是漫畫社劉興欽的助手,一直都非常的喜歡畫畫。
擔任音樂老師期間30年,陳志芬喜歡音樂的細膩「音樂是對於心靈的窗口、抒發之道。」始終覺得心裡除了有鋼琴、小提琴的琴聲在呼喚之外,內心深處似乎還蘊藏了一些色彩想要表現出來。「基於從小就對繪畫的興趣,為了進一步瞭解藝術的奧秘,時隔20年之後,考進現今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她說,畢業後到美國PRATT藝術學院進修工業設計,回國再考進台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專攻琉璃創作,自此便全然投入藝術領域。
父母身教影響一生
父親是個喜歡藝術的醫生,母親曾是音樂老師,在父母的薰陶之下,對音樂及藝術自小便有著高度的興趣。「爸爸在看診過程中所畫的圖及寫的字,對我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影響我走入藝術創作之路。」
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父親沈默寡言敦厚親和,看診忙碌,卻能把握善用時間,大早背著獵槍去打獵,8點回來看診,午休又去高爾夫球場,182公分的身高,樂此不疲在1樓與4樓間跑上跑下,頂樓空中花園是思考空間或養花蒔草。
「樂觀進取、怡然自得,是家父努力持之以恒的態度,不多言語。用身教來感化影響子女。」陳志芬認為,快樂胸懷,樂於助人,努力不懈,成功屬於自己。
母女同享藝術的真善美
「兩個女兒,就像我的分身一樣。」陳志芬說,大女兒留學紐約,是音樂演奏和音樂教育雙碩士,擔任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系管樂團指揮,現在是光琮金工藝術館的館長;小女兒畢業於墨爾本皇家藝術學院設計研究所,現定居墨爾本,任職設計師。
「母女同時享受藝術中的真、善、美,我們在生活、想法丶言論丶見解⋯等各方面都有蠻一致的看法,感情就像三姊妹一樣,相處融洽。」陳志芬說,從小母親很著重子女行為舉止及得體的穿著打扮,但也不斷提醒內在的充實,比華麗的外在更加的重要。
「勤能補拙、努力不懈是我的做事不二法門,時間上的管理安排嚴謹,睡眠時間較少。」陳志芬一早到學校就陪伴學生晨跑、練樂隊,下班後教鋼琴,晚上陪伴孩子學習音樂、藝術。
這幾年,經常收到國外的邀約展覽,她順道在當地進行深度的旅遊,接收多元文化以及吸收不同的視野,讓藝術生命與涵養更加的充實。
媒材技法的多元運用
結合音樂+油畫+琉璃等複合媒材創作,本來就愛天馬行空的創意想像,再加上去紐約PRATT藝術學院進修工業設計的專業訓練,讓空間感及材質運用有更大衝擊和領悟。
回國後,陳志芬考進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西畫組進修,又跨工藝系進修琉璃創作,覺得琉璃透光的流動與神祕感很能契合音樂的旋律、節奏丶和聲等三要素,將作品充分融合琉璃材質,呈現思維深度與空間美感。
油畫方面,以東方的潑墨精神融合西方古典寫實或搭配印象主義的現代意象!於虛實收放中協調交融,表達具象的造形意想及抽象的澎湃情感。陳志芬說,創作內容是近年對生活和創作生涯的自我反芻,企求在媒材技法上求新,求變丶求好的多元運用。將玻璃融入居家裝潢中
琉璃藝術除了創作、分享至國際展覽交流外,陳志芬同時極力推廣玻璃教學,希望讓玻璃融入生活,再推廣玻璃文創,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另外,也將玻璃融入居家裝潢設計中,讓空間設計更具時代感。
文化需要傳承。陳志芬期待能由本土出發,廣泛讓國人喜愛並將藝術融入生活美學中,進而推廣到國際舞台,讓臺灣藝術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