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茶人與茶器創作者的努力,台灣茶與茶器近年風靡對岸,進而閃亮國際舞台,其中年輕茶器藝術家更肩負了承先啟後的重任。這包括了擁有渾厚霸氣的繽紛與熱情的葉樺洋、銀壺與茶香共舞有著東方禪境的蔡長宏、台灣金銀岩礦燒一飛沖天的江世為、淋漓盡致有水墨美學的李富軒以及暮色流螢輝映萬千星點的林育賢,因為有他們,才能見證台灣茶器的未來!
有讀者在我粉絲專頁留言:「阿亮老師:您的報導,引導我們欣賞『未來大師』們的創作,真正符合『藝術』的精魂所在,生活中緊縮的壓力,或許也會成為創作的薪柴所繫,藝術應該存在於創作的當下,也在創作完成的那一刻,達到高峰。您的系列報導,正好見證這個高原似的生命火光,為您喝采」。由於眾多茶人與茶器創作者的努力,台灣茶與茶器近年風靡對岸,進而閃亮國際舞台,其中年輕茶器藝術家更肩負了承先啟後的重任。成名在先的江世為甚至成立工作室讓「後進」李富軒與林育賢無償使用,且比照古代官窯的嚴苛水準,動輒敲破已完成但不夠完美的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感佩。
渾厚霸氣的繽紛與熱情 葉樺洋
夏日聒噪的蟬鳴驚醒手邊早已放涼的殘茶,將近四十年陳期的南港包種,少了開湯時的溫熱,冷茶在口腔內依然綻放飽和度十足的蔘香,加上不斷從喉嚨深處回吐的凜然氣韻,並留下幽雅內斂的杯底香,顯然不是一般茶器可以達到的境界了。陶藝名家葉樺洋的台灣岩礦茶器新作,包括大器飽滿的瀹茶壺、茶海以及堅緻如金的小茶杯等,將悠悠歲月鋪陳的底蘊詮釋得如此愛恨分明,讓我大感驚喜。
舉起鐵瓶再度注入沸水,像拋落一樁心事一樣,輕鬆注滿陶壺後,看著熱騰騰的輕煙從壺蓋縫隙與壺嘴裊裊升起,節奏分明地把酷暑沈悶的靜謐擊碎。再將陶壺高高舉起,以距離茶海七吋的高度出湯,但見水柱毫不分岔地呈現渾圓飽滿的拋物線,涓滴不漏地注入。並特意在水位達到七分時驟然煞車,瞬間斷水也無任何茶湯滴落或滲出。就功能性與實用性而言,葉樺洋的壺藝堪稱無懈可擊了。
因為愛上台灣老茶,葉樺洋放棄對岸東莞高爾夫球具廠的高薪工作,返台進入專營台灣老茶的「官韻」茶業擔任執行長,在苦思貯藏與沖泡方式多年後,毅然投入茶器創作的行列,從柴燒到台灣岩礦,從礦石調配至雕塑與釉藥的融入等,歷經不斷蛻變與成長,所燒製的茶壺,除了造型自然散發的渾厚霸氣,壺面岩礦飽含溫潤質感,更有綿密內斂的深層波紋,還能精準地沖泡出台灣陳茶特有的蔘香、棗香或藥香。
細看他的岩礦壺作品,密集的岩礦顆粒彷彿穿過數十萬光年浩瀚星際,來到地球可望的無數閃耀星星,或凸顯於壺面、或融入智慧性模糊的光點,看似遙不可及,卻又如此親切。
銀壺與茶香共舞東方禪境 蔡長宏
彷彿正等待月亮的出現,淚珠剪紙而成的細緻窗花,滴在燻漆的茶則上,流曳的光影清晰映出竹皮的脈紋肌理。舉起茶匙,一隻銀色的蝴蝶冷不防推開半球狀的茶品,朝著深邃的壺底飛去,驚醒席上趺坐的六只青瓷小杯,漫天星月對著茶湯不斷閃爍。
蔡長宏的銀壺以強烈的個人風格著稱,例如新作「混沌初開」,緊結紮實的壺面上,以六、七萬次鎚打所成就的海蝕溝筆觸,高低起伏且變化多端,彷彿長年受到波濤侵蝕而形成的玄武岩,且至少包含了五至六種大小變化的柱狀節理,像聽候校閱的兵士般排列於險峻的海崖邊,讓我嘖嘖稱奇。特別的是蔡長宏不僅注重外觀,銀壺內壁也一絲不苟,尤其出水口以唐草花造型打造,更顯現他結合珠寶設計所表達的茶器美學風采。
細看蔡長宏一鎚一鎚鍛造的銀壺,可以很傳統,也可以非常時尚;可以筆觸分明,更可以光滑如脂。他說堅硬的金屬透過火的焠煉,會恢復原先柔軟的姿態,等待再一次的鍛造塑形。而不同的金屬互相敲擊,也會留下各種不同的痕跡印記,營造空寂的東方意象。近年更以名詩人的現代詩作陽刻於上,無論單柄壺或銀茶則,氣勢驚人。
台灣金銀岩礦燒一飛沖天 江世為
如一輪明月撥開混沌,黃金在壺鈕頂端放送婉約的光芒,為蓋緣的銀圈拉開優美的弧線,四平八穩地向茶致上最虔敬的律動。飽滿的壺身則以金星滿天的繽紛點綴桃色帶藍的夜空,壺嘴流暢出水,輝映一旁蓄勢待發的茶海,行茶間但見無數光點在流星雨中閃爍,外觀貴氣逼人卻不俗豔,更在轉折之間透出強烈的人文風采。
這是新銳陶藝名家江世為的「台灣金銀岩礦燒」茶器作品,首次在我策辦的「2017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初試啼聲,就創下了當日完售的耀眼成績,為台北華山文創園區投下震撼彈,不僅驚動電視媒體來訪,更為現代茶器在造型美學、收藏價值、實用功能與茶質表現等,取得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年紀尚輕的江世為,在岩礦的張力與岩砂的柔和細緻之間,從第一次素燒後整理胚體修飾,第二次高溫燒結出窯後再整理胚體、拍版修飾表面岩礦;第三次高溫燒結加以修飾再進窯燒,最後讓礦石溶融到標準狀態,再以金銀釉加飾畫龍點睛。共四度繁複燒造,創作出豪邁大器與幽雅共舞的「台灣金銀岩礦燒」,兼容並蓄的三點金格局與粗獷中清晰可見的細膩質感,以及冷暖色彩的交融搭配。加上飽滿的肌里,在普魯士藍結合桃色或褐色的天空滿佈金星,口緣再以白金釉作為邊圈劃上完美句點,斑燦奪目的壺身顯得更玲瓏有致。
即便同一組作品,江世為的金銀岩礦茶器變化也明顯呈現在每一個細節,從壺身、提把、壺嘴到壺蓋、壺鈕,豐富的意象與開創性往往超出想像。即便看似極簡的造型,也往往能突破傳統格局,而有令人驚喜的表現,金色妝點更賦予深遠的寓意。
淋漓盡致的水墨美學 李富軒
儘管還在國立台北大學夜間部就讀,李富軒受到年輕舅舅江世為的薰陶,依然利用繁忙的工作與學業空檔投入陶藝創作,如拼命三郎般埋首拉坯、燒陶,難得的是創作手法全然迥異於成名甚早的舅舅,以水墨揮灑的的意象為茶器更添繽紛。
李富軒深知茶器創作不僅要有嫻熟的技法,人文素養的注入尤其重要,因此不但從原料的選擇與揉土培養,到茶壺的握感與出水、斷水等痛下功夫,更大量接觸文學、茶道、人文,更深入考量人體工學與礦物含量的變數,因此在看過許多陶藝前輩的作品、觀賞過許多水墨名家的畫作後,毅然走出自己的風格,將中國傳統水墨美學注入茶器,以「重意不重實」的特色,透過用墨的濃淡、筆觸的勁柔等,變化出山、水、石與四季雲霧等。
以他的水墨系列近作《冬–映雪》為例,看似不經意的揮灑,卻能深得名家骨法用筆的奧妙,追求氣韻生動的主觀情趣,達到「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傳神趣味,儘管用墨仍未臻於「濃、淡、破、潑、漬」的五色標準,但豐富的意象呈現茶器的「氣勢」與「境界」,可說雖不中、亦不遠矣。
暮色流螢輝映萬千星點 林育賢
林育賢畢業於視覺傳達設計系,算是半個科班出身了,儘管為遷就現實而擠身上班族之列,依然懷抱滿腔熱血投入茶器創作,期盼在多元藝術風貌中找到自身的價值定位。
林育賢喜歡法籍華裔繪畫大師趙無極的畫作,也嘗試在飽滿色澤的繪畫元素中覓得自己追求的意境,卻又含蓄地運用柔和婉約的色彩,為茶器披上沉穩漸進的暮色,再加上台灣岩礦的特色,表現自己異於岩礦家族的風貌。
例如他的近作「暮色流螢」,萬點星光在天際中撞擊上升的蓊鬱,彷彿一群螢火蟲在初夏的歡呼中起飛,穿過重重的黑暗為茶香照路,欲言又止的昏黃且擠出縷縷輕煙,在飄渺的濃霧中忽隱忽現,再放任青色宛如流星雨般大快灑落,可說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