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龍壺喜迎金龍年

攝影/吳德亮
攝影/吳德亮

獨家報導 吳德亮/兩岸知名茶文化大師

儘管在傳說中,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但在十二生肖中,卻是唯一不存在的虛擬動物,與百萬年前曾稱霸橫行地球的恐龍也毫無關係;卻是最受全球華人喜愛的吉祥神獸,也是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從許多中國人常愛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可見一斑。

攝影/吳德亮
攝影/吳德亮

近代學者多認為龍是想像力豐富的中華民族,以蛇為身,再結合陸、海、空多種動物集體創作所出,更是古代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吧?在神話中龍也分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但現代華人可管不了這麼多,一律將龍視為吉祥象徵。因此無論喜慶或廟會都會舞龍助興,結婚喜帖或喜宴絕對少不了「龍鳳呈祥」,以跳傘特技聞名的隊伍稱為「神龍小組」,龍的圖案在現代生活中也無所不在。

攝影/吳德亮
攝影/吳德亮

不過儘管愛喝茶的華人都愛龍,以龍形呈現的茶器名作,從古到今卻不多見,未免讓人感到遺憾。事實上,早在日據以迄光復初期,台灣民間泡茶所用的陶燒大茶壺,就統稱為「大龍罐」或「龍壺」,儘管外觀上並沒有具體的龍騰意象,但1950年代由苗栗「福興陶瓷廠」老師傅曾火漾所製作的茶葉罐,就有了明顯的龍頭造型,算是台灣目前所知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龍形茶器了。

攝影/吳德亮
攝影/吳德亮

以多元繽紛創作聞名的台灣現代陶藝家,當然不會讓龍在茶器中缺席,無論具體的龍形或抽象的龍騰意象,在號稱「金龍年」的2024年紛紛呈現,呈現甲辰新年的風生水起。不過最令人驚豔的是媒體普遍譽為「兩岸金銀壺第一人」的陳念舟大師,特別為金龍年所創作「龍」為主角的金銀壺:包括「亢龍有悔」燒水銀壺,以及「我的朝歌」與「方圓龍形」兩把單柄鑲金戴銀的瀹茶壺。再加上9999純金鍛造的龍首壺嘴「藏龍」瀹茶壺,重達12.21兩,委實驚人,而壺鈕接近普魯士藍的帝王青金石,更讓我驚艷不已。

攝影/吳德亮
攝影/吳德亮

同時擔任「無垢舞蹈劇場」團長的陳大師,近年所創作的金銀茶器,無論美感呈現、注湯節奏,與千錘百鍊成就的韻律動感等,彷彿也與身體語言的舞蹈交融。他說燒水銀壺取名源自周易「亢龍有悔」,龍首的壺嘴加上珊瑚礁意象的壺身,期盼人們能為這些年疫情肆虐、大地不安的地球做出省思,警惕我們在新的一年好好珍惜所在的土地,並期盼在龍年再次振作飛翔,因此在琢磨上特別凸顯龍的意象,飽滿的壺身則以台灣海岸地質的珊瑚礁為範本,引用水墨畫留白為概念,造就滄海桑田、橘皮質感的肌理,不僅寫實更呈現了龍行四海的壯闊繽紛。完美的造型特別再以花梨木積成材,雕刻出井然有序的編織髮辮作為提梁,除了增加手的觸感以及人體工學的著力點,更彰顯磅礡大器的美學巧思吧?而1200CC的驚人容量更超越了日本從大正時期至今少有的量體,讓司茶人在完整的茶會過程中,往往僅需一把壺就能滿足一次茶席所需水量,顯見他長久以來對各項茶席茶會的觀察入微。

攝影/吳德亮
攝影/吳德亮

而堪稱「金包銀」的「我的朝歌」單柄瀹茶壺,不僅在「硫化」的銀壺加上純金龍首的壺嘴,單柄側把且再鑲嵌更大的純金龍首,雙龍一首一尾前後呼應劃上完美句點。特別的是壺身與壺蓋以及四個腳都鑲嵌了古代青銅器上常見的「饕餮」獸面圖案,正如《山海經》所說「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由於素材來自殷商的器物,因此以商朝首都朝歌來命名。

有道是「無方圓不成規矩」,而龍正是古代制定規矩的帝王象徵,以此寓意引伸創作的「方圓龍形壺」,除了堪比猛龍過江的龍首展現無比的氣勢,壺蓋還覆有雲紋如意的吉祥圖案。而大漆彩繪作為單柄上的新創意,除了執壺的着力點加上流線的美學,光是二十五道生漆彩繪就足足歷經了兩個半月的功夫,不僅可以有效阻隔乾燥的空氣避免龜裂的疑慮,更創造了觀賞的藝術價值吧?

攝影/吳德亮
攝影/吳德亮

壓軸的單柄「藏龍」留佑金壺,金晃晃的胎體厚重飽滿,不僅貴氣逼人,線條也簡潔流暢。除了參酌了藏傳佛教龍的形制,也加上類似天目碗的流釉掛瓷:話說釉藥在窯爐內熔融時往下流動的釉膏有時會不經意流到底部,而在燒成後的碗足周邊自然形成「流釉」,卻是許多陶藝家致力追求而可遇不可求的純粹「驚喜」。而陳大師則把流釉用鍛錘的工藝表達在壺體,並取其諧音為「留佑」,誠心誠意的祈福保佑將心意留給愛茶人。

徵得他的同意,我特別取來「亢龍有悔」銀壺燒水,再以「藏龍」金壺為新的一年沏上剛收到的木柵正欉鐵觀音冬茶,透過銀壺煮沸、金壺出湯,開湯後灌爆鼻腔的除了熟悉的蕃薯氣,還有香分子與味分子瞬間被分解為數十倍的細小分子,口感極度綿密而深遠,將木柵特有的「爍礫土」香氣沖出。傳統「碳焙坑」以龍眼木炭重焙後的火氣全然消失,觀音韻顯得更加清晰而不帶絲毫濁氣與澀味。而冬茶該有的桂花香、龍眼乾香與茶梗的幽蘭香,彷彿都在金壺中完整釋出,杯底回吐的幽香更顯活潑靈動。龍年龍壺開湯,果然淋漓盡致矣。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