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傳子孫、藏茶能生金」,封存貯藏數年或數十年的老茶今日多成了炙手可熱的價昂珍品。而茶品來自台灣新北市坪林山外山的有機山紅茶,茶倉則來自台灣陶藝名家程逸仁的「蟲蛀陶倉」,顯得特別有意義。
乍暖還寒的淡淡四月天,場景恰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為「曲水流觴」盛會所描述的開場:「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梅園橫山風景區內「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第三屆「海峽兩岸梅花有機茶會」盛大登場。來自兩岸三地的茶人們齊聚一堂,沖泡並分享各自帶來的有機茶品,不僅將大家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更溫暖了初春時節絡繹不絕遊客們的心。
茶葉是兩岸生活飲品
開幕式開始的重頭戲,是由台灣茶文化作家學者吳德亮主持的「封茶」儀式,所謂「有機傳子孫、藏茶能生金」,封存貯藏數年或數十年的老茶,今日多成了炙手可熱的價昂珍品。而茶品來自台灣新北市坪林山外山的有機山紅茶,茶倉則來自台灣陶藝名家程逸仁的「蟲蛀陶倉」,顯得特別有意義。儀式先將茶品自有機茶認證封箴的鐵罐內取出,置入茶倉後,由主辦人呂紹麒將事先寫好的心願卡大聲朗誦出來再置入倉中,隨後上蓋並施以封臘並貼上見證人蓋章後的封條,主辦人特別宣布「10年後的今天拆封與大家共享」,引來眾人熱烈鼓掌與歡呼。
追求健康、自然和無毒,本是人類共同的目標與天性,可惜在一切講究快速、且「拼經濟」勝過一切的今天,地球環境正遭受重大的污染與破壞;人們日常的飲食所需,也不斷受到農藥與化學肥料蹂躪,從蔬菜、水果到茶葉無一倖免,成為消費者揮之不去的夢魘。
尤其茶葉本是兩岸人民最重要的生活飲品,卻一直籠罩在違法農藥與殺蟲劑的陰影中,令人憂心忡忡。
品茶安心,選擇認證有機茶
2017年3月9日,大陸《網際傳媒》轉載央視報導,宣導茶葉農殘超標的嚴重性,結論更令人怵目驚心:「催芽素、除草劑摧毀了最後的夢想。只知道茶葉能排毒,沒想到喝茶已經變成了喝毒」。
喝茶要如何減少攝入農藥的機率?過去有人建議將第一泡茶湯倒掉,藉此降低攝入的殘留農藥量。但專家卻指出:目前茶葉大多使用脂溶性接觸型農藥,因此很難用水沖出茶葉中的農藥,第一泡倒掉「洗茶」不過求得自我心安罷了。
其實品茶若要喝得安心,可選擇通過認證的有機茶,不但種植過程未施農藥與化學肥料,生產方式也符合生態環保。
因此近十多年來,許多熱心人士積極提倡食品的有機化,而且溯本清源,從「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為本,一步一腳印地在兩岸奔走推動有機茶。而來自台灣、十多年深耕兩岸的呂紹麒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目前在無錫市「南禪寺」古剎與靈山捻花灣都設有「清靜本源有機茶道館」,自稱「有機該幫+清靜本源茶人」的呂紹麒,是最早進入大陸推廣有機生活的台灣人之一,擁有德國色瑞斯認證國際檢查員、中國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國家中醫經絡調理師等身份。
看見「有機有未來」
20年前,他在台灣投身有機行業,堪稱台灣有機的先行者,也曾任「台灣中華有機農業協會」副秘書長,輔導農戶土壤改良、發展有機農業,水質處理及病蟲害管理等。15年前,他應無錫市政府之邀來到無錫,從事有機農業技術輔導、有機食品銷售、理念傳播、蔬食餐飲。還參與創辦無錫養生協會擔任副秘書長,最後落戶無錫,在無錫成家立業。
10多年來,自喻有機茶人的呂紹麒就跑遍中國各地茶山,認真將自己的經驗傳授,並悉心指導當地農人做有機種植;除了開設有機講堂,宣講有機生活,不斷啟發並影響許多企業家與有志之士投身有機事業,近年也在當地多家企業的贊助下,成立「守護大地綠色聯盟」及「守護大地學院」,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參與並看見「有機有未來」的光明希望。
為了讓社會大眾藉由茶會的參與,認識並品飲有機茶,進而達到健康飲茶、淨化環境的理想目標,呂紹麒今年連續第三屆在無錫梅園擴大舉辦「海峽兩岸梅花有機茶會」,用心、用行動見證有機,共創美好生態環境,更象徵兩岸人民水乳交融、萬物和合的意境。
所謂「有機栽培」,即遵循自然生態法則的農耕種植法,在栽培過程中使用有機肥料,人工除草或運用生物防治法等方式,不使用化肥及農藥,確保栽種環境無污染;儘量依靠作物輪作及牧畜肥、豆科作物、綠肥或含有礦物養分的礦石等,來維持養分平衡,並利用各種生物或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
共同成就生態文明
儘管兩岸農政機構近年來都不斷鼓勵有機茶上市,且有機茶為全球大勢所趨。但根據台灣「全球有機農業資訊網」統計,台灣有機茶園面積從2003年的80公頃,至2013年增加至263公頃、2017年再增至371公頃。而從大陸南京國環驗證中心提供的資料,截止2010年12月31日,大陸有機茶園(含轉換)生產面積為4萬公頃,產量3萬噸,其中出口1.3萬噸,內銷1.7萬噸,認證的企業超過650家。2011年有機茶檢測指標再次嚴格,原本只需要3年以上的土地檢測資格提高到5年,以恢復土質的自然生機。因此有機茶企業越來越少,顯然兩岸比例均偏低。究其原因,就在於成本高昂、投資報酬率偏低。以馳名中外的台灣南投縣「凍頂烏龍茶」為例,同樣一分地的茶園面積,一季平均產量為100公斤,而有機茶則僅能產製30公斤左右,兩者差距驚人,因此價格自然較一般茶品來得高,消費者往往不願接受,省下些微的金錢卻犧牲了健康,付出的醫療成本更難以想像。
呂紹麒認為「推廣有機茶的最大意義,就是從互害唯利模式,轉為互助共好的友善農業」。因此從品飲的每一杯茶開始,來自兩岸三地的茶人,以30席不同的茶品及不同的沖泡方式跟大家分享,司茶人與品茶眾在春日梅花的映襯下交流,為梅園的千嬌百媚更添茶香與風韻。
呂紹麒說舉辦海峽兩岸梅花有機茶會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在優美的環境下,集合心中潔淨、心中有愛的茶人,沖泡有機的好茶,用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禮」,輔以生命跟生命碰撞的傳遞,讓更多人知道,一杯茶的背後,有許多生命的故事可以去創造;在喝茶的那一剎那,感受人與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更進一步領會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互動。正如茶會文宣上所說「一杯好茶、一段期待、一品味道、一份情緣,寄望茶與梅花能祝福身體健康、創造美好生活的自信,祈願兩岸共同成就生態文明的美好意願」。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