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的台北,天空始終陰晴不定,氣候忽冷忽熱,讓人感到毛躁不安。麗水街的「梅門」特別邀請兩位日本人間國寶,包括手造鍛金工藝世家「東浦銀器」第二代傳人石黑光南、表千家抹茶道津田美智子教授,以及九州三川內燒傳人中里博恒等,來台做銀壺、香道、花道、茶道以及瓷器、漆器等茶具的交流、教學與展覽。彷彿一場適時的春雨,漱去連日來政壇數起弊案的陰霾煩囂,也為台北帶來清新的春意與繽紛。
其實遠自唐宋時期,日本就不斷透過遣唐使、留學生、僧侶等輸入豐富的中國文化,經過融合而發展為獨樹一格的精緻文化,尤以「茶道、香道、書道、花道」四大傳統最為著名。茶道包括源自中國宋代點茶法的「抹茶道」,以及源自明代瀹茶法的「煎茶道」兩者。一般認為,宋代浙江餘杭徑山寺圍座品茶研討佛經的「茶宴」,就是今天日本抹茶道的濫觴,由當時日本遣唐使之一的佛教高僧榮西禪師,將徑山寺茶宴與抹茶的製法傳回日本。
抹茶道也稱做「茶之湯」,進入日本後由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先賢發揚光大,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最著名的是豐臣幕府時代、提出「和敬清寂」為茶道根本的一代宗師千利休,後來他的孫子千宗旦將千家家督交由三男千宗左繼承,成為本家的表千家。次男宗守與四男宗室則自立為武者小路千家與裏千家,合稱「三千家」傳承至今。目前每月專程來台、在台北市定古蹟「北投文物館」傳授茶道的關宗貴教授,就是來自日本裏千家淡交會,所使用茶具、茶粉、甜點等皆從日本精心挑選攜來。
梅門邀請來台的津田美智子教授,不僅帶來表千家抹茶道的示範展演,也帶來了池坊流的花道與香道。在發表會的同時,津田教授從割香、起灰、點炭、鋪灰、開火窗到上香木,用銀葉挾夾起銀葉放在灰山上,再用香匙舀起香木置於銀葉之上隔灰悶香,完整的香道示範開始。她的兩位助手津田和美與石黑桂子則在華麗的和服掛飾下呈現茶道最優雅的一面。
近年茶文化蓬勃發展,對岸經濟快速崛起又創造了不少炒手買家,日本鐵壺和銀壺被炒得漫天價響,兩年前西泠秋拍一把「大國壽朗」鐵壺,曾拍出令人咋舌的九十五萬人民幣天價;以貴重金屬手工鍛造、過去只有貴族才能使用的銀壺,加上坊間盛傳「銀壺煮水能使水質變細變軟、茶湯更加香醇」之說推波助瀾,當然更炙手可熱了。其實日本銀器早在中國唐代同期即已出現,但銀壺、銀杯、香爐等茶道器皿則應始於江戶時期,傳承至今三百多年間,留下許多質地細膩、造型幽雅的精品,成了藏家競相蒐羅的目標。
今年七十二歲高齡的石黑光南不是第一次來台北,早在四年前,梅門創辦人李鳳山師父在日本驚艷石黑的銀器作品,敬重他「恢復傳統再變化」的用心,從此年年邀他來台做觀摩展出。石黑先生忠實傳承了日本江戶時代的鍛造、雕金、鑲嵌等技法,五十年始終以一顆禪心,憑著對傳統技藝的堅持,更以一支鐵鎚創新敲出「玉霰」與「敲打」等足以傳世的系列精品。目前主要作品為湯沸(燒水壺)、急需(泡茶用的小壺)等茶器,均以造型端莊古樸、優雅大氣,且柔韌極富張力著稱,在全球享有極大盛名。
石黑先生告訴筆者:「銀器製作是持有鐵鎚和技術的人內心的世界;金、銀試煉人心,心有邪念者絕對敲不出絕美藝品。只有抱持澄明禪心,才能創造出光彩永恆的工藝精品」。細看燈光下銀壺流曳的光芒貴氣,筆者尤其喜歡他對兩款貴重金屬做為媒材的虔敬:「金是太陽的汗水,銀是月亮的眼淚」,詩的語言令人震撼。
首次看石黑先生專注敲打銀器,發出的悅耳聲響竟有如指尖在琴鍵敲出音符般,旋律單純但節奏輕快,還斟了滿滿的歡喜心。詳細問個究竟,原來是他獨創的「玉霰」技法中,必須透過身體記住節奏,才能成就整體完美的線條,否則一個敲打錯誤就會前功盡棄,讓人大感驚奇。
所謂「霰」,本為低溫時降下的一種白色不透明、近似球形或圓錐形,較雪更為密實的「雪珠」或稱「軟雹」,觀看石黑製作的銀壺或茶倉,外觀經常可見一顆顆突起,細緻如雪珠般嚴整排列,彷彿如來垂目合十,結跏趺坐蓮花之上,千錘百鍊所成就的「玉霰」令人動容。石黑先生說,透過凹釘、凸釘將銀板敲出一粒粒乳釘表面,還需以松脂灌進銀板壺身雛型,完成表面紋路後再將樹脂倒出成形。「霰」的數量少則三千、多則高達七千粒,包含五至六種大小變化,而一個銀壺至少要經過數萬次的鎚打才能成形,令人難以想像。
從菊花盛開時,花瓣的線條演變而來的靈感,則是石黑光南自創的另一種「鍛金技法」,利用松脂的可溶性,先灌進由一片銀板手工敲打出雛型的壺身裡,再利用傳統鐵鎚由外向內一點一點敲打出需要的線條後,再將松脂倒出成型並修飾完成,一朵朵透明的菊花在銀壺表面怒放,讓人在品茶的瞬間感受秋天的涼意,最是愜意不過。至於外觀暗沉的古銅色銀壺,則是利用硫化處理所呈現,也較不易氧化。
石黑光南說自己的銀器創作大多在夜晚進行,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以內在沉澱「金銀般純粹的心」專注創作,每一次敲打,就像一次徹底的洗滌,在靜夜裡守護著宇宙星辰之美。不過他卻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位「工匠師」,過去從未想到舉辦個展,因此特別感謝李鳳山師父的相知相惜,能夠第四度來台展出。他的兒子、第三代傳人石黑恭平則表示,「做為傳統工藝師,希望在作品上創新,但原本的技術能保留」。
而在大英博物館中,被評價為「世界上最具光澤的陶瓷器」的三川內燒,此次也受邀在梅門展出之列。起源於長崎縣佐世保市的「松雲窯」,向以「纖細優美」聞名全球,遠自慶長三年(1958年)開窯以來,作品就以呈獻宮廷與幕府為主,昭和五十三年(1978)更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目前傳承至中里博彥與博恒兩位孿生兄弟。弟弟中里博恒負責塑形、哥哥博彥專司彩繪,將傳統風格融合現代人生活方式,成就三川內燒無比精緻的瓷燒境界,尤以茶器最為世人所稱道。
細看三川內燒的茶器,純白的白瓷及薄而優美的器形,纖細的筆觸在青花的繪紋呈現無懈可擊的精緻;而連續推湧的波浪圖樣所構成的青海波紋,更透出吉祥與平靜、飽滿與華麗交錯的豐饒之美。
有人稱花道為「三位一體的智慧」,又稱「華道」,「華」則為「蓮華」的簡稱。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製「蓮華」,稱「供華」,花道就是從「供華」演變而來。從誕生到今天已經歷數個世紀,從室町幕府時代專慶創立「池坊流」立花流派至今,已有二至三千多個流派,包括未生流、小源流、草月流等,但仍以池坊為最大,所屬人數也最多。
津田美智子教授表示,日本花道今天儘管流派眾多、千姿百態,在造型上也可天馬行空,根據個人喜愛與需求增添各種綠葉草莖,但象徵天、地、人的三條線仍是最基本的格局與靈魂,三才一致的原則不容變更。而作為一門藝術,插花的魅力不僅在於美學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所飽含的豐富寓意與深刻哲理吧?值得現代人認真品味。
梅門創辦人李鳳山師父表示:「養生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因此從2009年7月由台鐵委託經營「城市閒置空間再利用」,於2010年落成啟用的「梅門德藝天地」,將麗水街閒置荒廢多年的鐵路局宿舍,重新注入文化活水,成了今天師大文教區「老樹巡禮步道區」城市漫遊的起點與最大亮點。園區內除了做為茶藝館的梅門飲居與食堂外,也特別闢出二百坪的寧靜空間成立「賞廳」,做為兼具養生、文化、教育、休閒的多功能藝術美學空間,開館四年來舉辦精彩展覽無數,不僅為師大藝文區注入一股清流,也為兩岸與國際文化日益頻繁的交流活動做了最佳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