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後延續強韌生命力 台灣岩礦壺18年

第三代葉樺洋將台灣豐富且多樣的岩礦發揮得淋漓盡致。

獨家報導文.圖:吳德亮

18歲代表成年,以九二一落石所燒製的台灣岩礦壺,不僅充滿濃郁的台灣味,更展現出「陶土是肉、岩礦是骨;有骨有肉才能成體、有骨氣」的台灣生命力,將災難變成上天賜與的禮物,堪稱是當代本土壺的最佳代表。

第一代鄧丁壽的岩礦創作壺「無為」、茶盤與湧金杯。

1999年震驚全球的九二一大地震曾為台灣中部帶來重大災難,卻也將過去深埋在地下、根本無法以人工挖掘採集到的岩礦意外震出,讓陶藝家從大地反撲的省思,思考重塑新生命。他們認為其中綠泥石、頁岩、鞍山岩、蛇紋石、梨皮石、麥飯石等,都是質地十分優良的原料,依不同比例研磨入陶而成就「台灣岩礦壺」,成功地將大地撕裂的產物還原成器皿,將上帝帶來的災難變成上帝賜與的禮物,堪稱是當時本土壺的最佳代表。

我也深受感動,開始背起相機、拾起畫筆,從岩礦的取得、改變水質功能、沖泡茶品優劣比較、不同陶藝家的材質表現、造型各異的變化等不斷深入採訪,十多年來報導持續見諸報刊,台灣岩礦壺也建立了在兩岸一定的地位與份量。

2003年12月10日晚上,由我策劃主持,在台北市西門町「紅樓劇場」所舉辦的〈九二一重建區名茶品賞會〉上,由原創者鄧丁壽與古川子帶領多位陶藝家,以九二一落石所燒製的台灣岩礦壺首次公諸於世,在品茶會上受到各界的驚嘆,更得到官方重建委員會的高度肯定。認為各種不同造型與風格的岩礦壺不僅充滿濃郁的台灣味,更能展現「陶土是肉、岩礦是骨;有骨有肉才能成體、有骨氣」的台灣生命力,讓當時擔任主持人的我也不禁熱淚盈眶。

傳承三代 岩礦家族南北分家

18年過去了,重視壺與茶的相互關係、要求盡可能展現茶葉品質的岩礦壺,經過本土數十種天然岩礦結合調配試煉,以及傳承三代不斷的試窯創作、多次高溫氧化還原,使得土胎質地更加堅硬,壺胎呈現光芒的質感,尤其經久用與滌拭後更增溫潤、堅緻如金,表現可說已臻完美階段。

台灣岩礦壺18年風雲榜:鄧丁壽(左上1)、三古默農(左上2)、游正民(左上3)、吳麗嬌(左上4)、廖明亮(右下1)、古帛(右下2)、葉樺洋(右下3)、吳孟純(右下4)、江世為(右下5)。

而岩礦壺原創者之一、長年隱居在南投鹿谷的鄧丁壽,多年前忽然宣布,將所教導的弟子,包括古帛、古天、古心、古中、古金、古生、古成等,從鹿谷茶農蛻變重生的陶藝家,作品統一更名為「岩砂壺」。岩礦家族從此南北分家,北部由三古默農在台北永康商圈開設多年的「三古手感坊」,繼續高舉「岩礦壺」大旗,帶領並用心經營師兄弟廖明亮、杜文聰、廖吳秀琴,以及第三代葉樺洋、吳孟純等人的壺藝創作。
此外,第二代還有以〈愛台灣系列〉走紅兩岸的游正民、英年早逝的長弓、多年前不幸中風而停止創作的郭宗平、在桃園發展自成一格的吳麗嬌,以及在〈2017年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初試啼聲、開幕當天作品就宣告完售的第三代新銳江世為等。

創意與實用 兼容並蓄

鄧丁壽近年不斷嘗試加入各種元素或素材,使創作壺更兼具藝術美感與實用性。例如他首創以金水或珍貴的碧璽、紅寶石等加入岩礦與陶土,成就的茶壺造型律動飽滿,發出的強勁生命之氣,將茶氣與韻味作最高境界的結合。

第二代游正民「愛台灣系列」的野柳女王頭、阿里山日出熊鷹與夢迴東引藍眼淚。

難能可貴的是,鄧丁壽從不停滯或滿足於現狀,造型不斷求新求變,永遠帶給觀者新的驚喜。十多年來總共創作了七百把壺,沒有一把是相同的、每一把都可見不同的創意與心血。即便同一組作品,鄧丁壽的岩砂茶器變化也明顯呈現在每一個細節,豐富的意象與開創性往往超出想像、寓意深遠。

第三代江世為豪邁大器與幽雅共舞的「台灣金銀岩礦燒」。

最令人懷念的長弓,最大特色在充滿創意且實用性百分百的造型、粗獷中清晰可見的細膩質感,以及冷暖色彩的交融搭配。以造型來說,寬廣的壺口可以輕易置茶而不外露,淺而密合的壺蓋呈現細緻的觸感;斗大的壺鈕可以輕易抓舉而不致燙手;短而飽滿的壺嘴尖端永遠帶有魔戒般的圈箍,淙淙有勁的出水讓人彷彿置身電影的夢幻時空,即便瞬間定格也不會有水滴殘留,可惜至今已成絕響。

融合台灣精神 展台灣之美

攝影記者出身的三古默農,始終堅持以陽明山櫻花樹灰等自然元素,調配而成的天然色釉來融入作品,藍寶石般的優雅璀璨注入肌理分明的壺身,充分展現力與美、線條與色彩多元的豐姿熟韻。而飽滿拍打的岩礦、滿佈的橫紋織錦,讓整個茶器都活了起來。尤其藍色星空巧妙地與渲染的大塊櫻紅銜接,斗大的雪花紛紛又如天燈般逐一升起,令人感受滿滿的春意,他特別命名為「台灣櫻花岩礦燒」。

第二代三古默農「台灣櫻花岩礦燒」的茶壺、茶海與茶倉。

三古默農前衛且奔放的巧思創作,不受羈絆地悠遊於無限寬廣的領域;他的書法也堪稱一絕,運筆行草揮灑在口緣或壺蓋上,恰如其份地為繽紛活潑的意象再加分。

而游正民近年致力「愛台灣系列」,如以敲碎研磨後的野柳砂岩拍打妝點、女王頭作為壺鈕,將砂岩與陶土完美契合的「野柳女王頭壺組」。或撿拾阿里山早經風化的片岩、砂岩與板岩等礦石為骨,紅楓、肉桂、龍眼等樹灰為釉,象徵鄒族勇士的熊鷹作為壺鈕,加上晨曦中陽光初醒暈染的黃,飽含大地豐沛生機與能量的「阿里山日出熊鷹岩礦壺組」令人驚艷。

第二代長弓的作品最受收藏家喜愛,可惜已成絕響。

曾在外島東引服兵役的游正民,今年再以東引燈塔作為壺鈕、近年超夯的馬祖藍眼淚化為壺身,完成的「夢迴東引藍眼淚」岩礦壺,寫實而細膩的外觀,與飽滿流暢的造型,更呈現強烈的質感與個人風格。

第三代的葉樺洋,密集的岩礦顆粒彷彿穿過數十萬光年浩瀚星際,來到地球可望的無數閃耀星星,或凸顯於壺面、或融入智慧性模糊的光點,看似遙不可及,卻又如此親切。飽滿的壺身在岩礦茶盤投下一團清涼的濃蔭,所有搭配的茶海、茶倉、茶杯等,細緻質感的肌理,起伏有致的造型,彷彿都化成了聲響,共同以生動的韻律迎接室內匍匐前進的陽光。作品不僅將台灣豐富且多樣性的岩礦,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充滿澎湃的生命力與熱情。

第三代吳孟純的岩礦壺為行茶品茶之間增添驚奇與想像。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碩士的吳孟純,愛茶且更進一步投入岩礦的世界。不同的是她從不以閒適地品茶為滿足,也不改一往的科學求知精神,硬是要把茶湯口感、韻味、回甘等「感覺」,精準紀錄分析成一個個明確的數據,到處尋求確切資料佐證。從各種茶器的器型、材料、燒成溫度、釉色等深入探索茶湯變化的奧秘,因此毅然辭去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工作而致力創作,並在當時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場長、現任教台大農學院的陳右人教授的鼓勵下考入台大攻讀博士,將茶與陶相互之間的影響,正式提升至學術研究的領域。

堪稱今年最紅的壺藝家江世為儘管年輕,卻能大膽地跳脫前輩的型制與風貌,在岩礦的張力與岩砂的柔和細緻之間,從第一次素燒後整理胚體修飾,第二次高溫燒結出窯後再整理胚體、拍版修飾表面岩礦;第三次高溫燒結加以修飾再進窯複燒,最後讓礦石溶融到標準狀態,再以金銀釉加飾畫龍點睛。共四度繁複燒造,創作出豪邁大器與幽雅共舞的「台灣金銀岩礦燒」,長江後浪勇往直前的衝勁與實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