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事故隨時都會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害生命!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事故傷害」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成為重大威脅。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謝奇勳醫師就指出,外傷治療在國內長期受忽視,過去認為外傷就等「意外發生再處理」的心態必須改變,而是應將其視為一種急性疾病,並建立全方位的外傷醫療體系。
外傷強調「綜合性治療」 醫師、醫院、政府三方皆須努力
如今的外科細分成多項專科,醫師各自專精於神經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等次專科領域,但謝奇勳理事長強調,外傷是一個綜合性的科學,病患通常有全身多處同時受傷的狀況,外傷科醫師必須兼具跨領域的能力才能應對。因此,重新培育外科醫師的綜合能力,以應付複雜的外傷狀況,成為該會重要的發展方向。
學會目前正推動與國際接軌的綜合性訓練課程,鼓勵各醫院醫師前來參與,以便能更熟悉各類外傷的處置方式。此外,醫院方面則要加強外傷團隊的建立,確保訓練足夠扎實,降低處理緊急情況時的風險。謝理事長指出,國內目前已有急救責任醫院的評鑑制度,學會也將致力確保制度能落實到位,以提升整體外傷醫療品質。另外,現行健保未劃分外傷手術類別,而是將手術項目分散於各個專科中。考慮到外傷需要綜合性治療,且要爭取黃金搶救時間,因此學會接下來也將持續與健保局溝通,爭取提高緊急傷病患的給付,讓外傷科獲更多重視。
AI結合外傷醫療領航國際 維持國內醫療韌性也是重中之重
對於外傷醫療的未來發展,謝奇勳理事長指出,作為「科技島」的台灣在醫療科技發展具有明顯優勢。目前學會已有醫師投入相關研究,並在人工智慧(AI)模組的設計等方面有一定成果,尤其結合AI進行診斷跟治療,發展速度領先國際,成為台灣醫療領域的特色之一。理事長以其目前任職的長庚醫院為例,該院成功運用AI技術開發出影像診斷模組,用於分析外傷病患的胸部、骨骼X光片等檢查。特別是在夜間醫師人力較為不足時,能透過AI協助進行診斷,研究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
謝奇勳理事長指出,目前外傷醫學會也與包含美國、歐洲、以色列、烏克蘭等各國醫學會建立緊密聯繫,積極參與國際發表會、論壇等活動,未來也會持續與各國互相交流學習,齊力推動外傷醫療的創新和進步。針對國內的規劃,學會則以加強國家醫療體系的韌性為目標,從近幾年開始至未來兩三年,將持續推行讓所有外科醫師都要接受外傷急救訓練,以確保在嚴重天災或是地緣政治衝突發生時,醫院有足夠的人力應對大量傷亡的情況。
「五大皆空」外傷科如何解?醫:「這兩點」可加強
針對台灣醫界長期面對「五大皆空」現象,謝奇勳理事長表示,這實際上是供需問題,當熱門科別人數飽和時,缺人的科別自然有機會吸引人力回流。加上外傷治療仰賴醫師的反覆練習與實際操刀經驗,如果醫師人數過多,平均下來個別醫師執刀次數減少,反倒會無法熟練掌握技術,因此謝奇勳理事長對此並不擔心。不過,謝理事長指出,合理提升外傷科的健保給付,或有機會吸引更多醫師的投入。外傷科醫師可能需要24小時值班,謝理事長也希望能合理安排醫師工作量,讓醫師的生活品質跟病患的照護達成平衡,避免繁重的工作量成為年輕醫師進入外傷科的阻礙。
為了在醫師人數較少的情況下加強技術的傳承,學會正在落實「急症外科」制度,訓練外傷科醫師不僅能處理外傷,對於非外傷的急症,例如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休克,也有應對的能力。此外,對於台灣較少見的外傷類型,如穿刺傷、槍傷、爆炸傷等,學會也將加強醫師的訓練,以槍傷處置為例,學會向經驗較豐富的美國學習,並推動相關訓練課程,讓醫師對各類外傷有更全面的認識。
外傷多發生在年輕族群 為實現「健康台灣」醫籲國家應重視
對於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理念,謝奇勳理事長表示,台灣非常重視癌症治療,但外傷治療則相對被忽視。然而外傷與其他疾病不同,多發生在年輕族群,病患平均年齡為25至40歲,且多為車禍和職業傷害。謝理事長說明,這些人往往是家中的經濟支柱,更是國家重要的勞動力,若能獲得妥善治療,傷愈後仍能繼續為家庭和國家作出貢獻,因此期望國家能重視外傷治療,對此挹注更多資源。外傷治療應是「養兵千日」,預防才是關鍵,為實現「健康台灣」的目標,學會也呼籲政府要完善交通法規、重視勞工安全,從根本降低外傷發生率,讓全民都能邁向健康。
【延伸閱讀】
【2025外科醫學會年會】引領台灣醫療走向世界!整形外科創新技術 開創健康台灣新紀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3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