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術後仍有復發風險!「基因檢測」超前部署 提升治癒機會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雖然早期肺癌患者多數可以接受手術,但術後復發的風險依然存在,尤其是對於早期患者,其高達40%的復發率令人擔憂。除了定期追蹤,術後有哪些治療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的風險?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早期肺癌術後不可掉以輕心 腫瘤期別愈高愈易復發

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高明蔚表示,癌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能早已潛伏於體內多處,即便手術切除腫瘤,也可能因隱藏的癌細胞再次復發。特別是對於具有易致癌體質的人,在接觸環境中的致癌物質後,更容易造成腫瘤復發。

早期肺癌就是相當常見的例子。高明蔚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早期肺癌指的是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腫瘤,包括第一期、第二期以及第3A期之前,其復發風險約是15-20%。一旦進入3A期,復發機率高達52%,是早期肺癌的2倍以上;到了第四期已屬擴散期,此時治療重點則在於減少病人症狀、延緩病程惡化為主。

基因檢測力阻復發 EGFR基因突變風險高

高明蔚醫師指出,在亞洲肺癌病人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率最高,而且相較於歐美,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更是高出2-3倍,其他常見還有ALK基因突變。研究也發現,帶有EGFR基因突變者,比沒有EGFR基因突變的人,有更高的復發風險。因此,針對可以開刀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術後會再進行EGFR基因檢測,以利後續醫師為病人制定更精準的治療計畫,降低疾病再復發的機率。

不過,EGFR基因檢測並不一定要等到術後進行,若病人在確診肺癌時,能藉由較小侵入性的方式(如抽血)取得檢體,識別出是哪一種基因異變,便能進行相對應的治療,提高治癒的機會。

術後輔助性治療 降低復發風險、增加存活機會

相關研究證實,病人若能在術後接受輔助性治療,不僅能減少復發機率,同時也可以增加存活率。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當前也有愈來愈多的治療藥物,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可提供不同的基因變異類型,進行輔助性治療選擇。

高明蔚醫師指出,研究顯示,帶有EGFR的基因突變的病人,在術後接續使用標靶藥物輔助治療,而如果基因檢測結果為ALK,也有相對應有效的標靶藥物可供治療。術後輔助治療可採用口服標靶藥物,有助於降低復發風險。常見副作用包括皮膚炎、甲溝炎、腹瀉及口角炎,若能及早發現,透過適當的藥物即可有效控制。由於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治療期間應遵循醫療團隊的指導,密切監測療效與副作用,確保安全用藥。

但是,標靶藥物對於有特定基因突變者才適用,因此,若無基因突變,但腫瘤PD-L1表現量高者,一般會建議使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以獲得較佳的療效。

了解腫瘤特性精準治療 控制病情、提升治癒機會

高明蔚醫師分享了一位55歲男性病人的案例。該病人有抽菸史,就醫發現右下肺有腫瘤,診斷為第1期肺癌,經評估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檢查發現淋巴轉移,病情升級為第3A期。在醫師的建議下,他進行了EGFR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外顯子19缺失,隨後接受兩次化療,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三年來無復發跡象,恢復良好。

高明蔚醫師說,口服標靶藥物具有方便性,副作用較傳統治療輕微,也有相關藥物可以幫助病人緩解不適。從上述個案可以看出,透過基因檢測選擇適當的輔助治療藥物,可以更精準地控制病情,並提升治癒機會。

肺癌初期無明顯病徵 戒菸、定期篩檢杜絕癌危害

高明蔚醫師特別強調,肺癌正逐漸成為台灣的國病,其發生與吸菸密切相關,因此戒菸是預防肺癌的首要關鍵。此外,環境刺激和飲食習慣也可能增加致癌風險,建議外出時佩戴口罩,養成良好生活型態,以降低罹癌的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的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攀升,這可能與烹飪時的油煙或祭祀時的香灰有關,因此特別需要加強防範;且這類女性病人,有相當高比例具有家族病史,建議家中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等親屬應進行健康檢查。

肺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或者症狀不具特異性,想要早期診斷肺癌,高明蔚醫師分享,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是目前國際公認唯一有效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也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以利早期發現與治療,提高存活率。

【延伸閱讀】

早期肺癌患者必看! 醫師帶你了解各期別術後復發率、降低復發的方法

晚期肺癌迎向新希望! 醫:先測基因、精準用藥,為抗癌助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5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