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熱衷公益、喜愛跑步的陳先生今年61歲,自1981年起捐了第一袋血後,開始40年從未間斷的捐血人生,每兩個禮拜捐一次血小板,至今已捐出超過七百袋的血液。然而,去年陳先生卻第一次因為血紅素不足而無法捐血。起初,他以為自己太過疲勞,但調整作息幾天後,血紅素依舊無法回升,進一步檢查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白血病分急、慢性 常見表現一次看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科高偉堯主任指出,血癌又稱為「白血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血癌又可分為骨髓性、淋巴性兩種,前者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約3-5人,且是發生率最高的成人血癌;後者則是發生在小孩居多。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表現通常以感染、發燒、出血、貧血為主,研究發現可能與基因異常有關。
捐髓不需住院、麻醉 且不影響健康
治療上,會在前期檢查時藉由白血球的數量、基因變化狀態等判斷預後狀況,決定病人是否要第一時間進行骨髓移植。
高偉堯指出,現在的「捐髓」不同於早期需住院麻醉,抽取骨髓細胞的方式,而是指周邊幹細胞的蒐集,將周邊血液經過體外特殊的過濾方式,分離出幹細胞後,將剩餘的血液成分流回捐贈者的身體裡,不會影響健康。
至於受贈的病人,在接受骨髓移植前必須先進行全身化療療程,再經由高劑量的化療把身體內的癌細胞及正常細胞清除,最後才能將周邊幹細胞輸至體內。
移植半年內須密切追蹤 加入骨髓捐贈行列救更多性命
高偉堯補充,植入後兩個禮拜是關鍵期,必須觀察白血球在病人體內能否穩定成長,之後才能從隔離房轉入普通病房;且移植半年內都必須密切追蹤,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免發生排斥反應或是併發症。
高偉堯鼓勵符合資格的善心民眾加入骨髓捐贈的驗血行列,同時提醒,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沒有預防方式,但健康作息與生活習慣可以防禦百病,因此切記維持健康生活,如有不適儘早就醫,才能及時治療。
【延伸閱讀】
白血球飆升高常人11倍! 這「基因」異常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遇瓶頸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