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勿輕忽!醫:易釀骨折治療費高昂 籲及早預防免去沉重負擔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地骨質會流失、骨密度下降,導致骨質變得脆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輕微的跌倒或碰撞,都可能造成骨折,通常容易發生在脊椎、髖部和手腕等部位。柳營奇美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宣志表示,一個生活原本能正常自理的成人,一旦發生骨折,不僅要承受骨折帶來的疼痛,還要面對龐大的醫療支出。若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失能,患者還需要額外支付看護及復健費用,對家庭及社會而言,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勞動力損失。對此劉醫師強調,及早進行篩檢與治療,能有效預防骨折的發生,進而避免上述種種負擔。

骨密度檢測只需10分鐘 醫提醒「這2族群」必做!

以髖部骨折為例,劉宣志醫師指出,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例髖部骨折發生。根據健保署分析資料,每位患者在發生髖部骨折的一年內,醫療相關支出約為15萬元新台幣,第二年及第三年各需約10萬元。即便投入如此高昂的成本,仍有10至15%的患者於一年內不幸離世。相較之下,骨質疏鬆症的檢測,不分國籍、種族和性別,皆透過骨密度檢查進行診斷。骨密度檢測為非侵入性檢查,檢測方式類似X光,自費價格約1,000元,只需花費約10分鐘即可完成。

劉宣志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健保對骨密度檢測的給付,僅限於已發生脊椎或髖部骨折的患者。而骨質疏鬆症治療的健保給付,需符合以下任一條件:骨質疏鬆症(T值小於-2.5)合併一處脊椎或髖部骨折,或骨質稀少(T值介於-1與-2.5之間)合併兩處脊椎或髖部骨折。換言之,健保給付僅涵蓋骨鬆且合併嚴重骨折的患者,如果患者已檢測出骨質疏鬆或骨質稀少,但未曾發生骨折,或骨折部位不在脊椎或髖部,則無法獲得骨質疏鬆症藥物的健保給付。不過,專家學者仍建議65歲以上女性與70歲以上男性,無論是否發生過骨折,一律應進行骨密度檢查;而65歲以下的停經婦女,也應進行骨質疏鬆的風險評估,並視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

骨質疏鬆治療不要拖!早期介入助維持生活品質

劉宣志醫師提醒,國內外醫療指引均建議,50歲以上成人應該保持適度的運動,補充足夠的鈣質及維他命D。一旦經骨密度檢查確認為骨質疏鬆,就應立即投入藥物治療,而非等到發生骨折後才進行補救。藥物治療成本約為每月1,000元,雖然不算低,但若與骨折後動輒數十萬元的醫療支出,以及可能造成的永久失能甚至死亡風險相比,實屬九牛一毛。骨質疏鬆症的初級預防利大於弊,這點也已獲得國外許多研究文獻的證實。

柳營奇美醫院在過去兩年針對150位50歲以上、未曾發生脆弱性骨折的民眾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顯示有46 %診斷為骨質疏鬆症(T值小於-2.5),另有約1/3為骨質稀少(T值介於-1與-2.5);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中,有46%同意接受治療。劉宣志醫師強調,透過及早檢測、發現和介入治療,骨質疏鬆症患者除了要接受藥物治療外,其餘生活與一般正常人無異。

劉宣志醫師指出,就如同對抗新冠肺炎,施打疫苗的花費遠低於疫情造成的醫療支出和國家經濟損失。同理,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早期治療,效益也遠大於骨折發生後的補救措施。因此,醫師也期待未來政府和民眾能夠對此挹注更多資源,提高對骨質疏鬆症篩檢和預防性治療的重視。

資料來源:奇美醫訊145期 – 保密防跌,人人有責(善除病人,理於未生) 談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吃素會「骨質疏鬆」?除了補鈣還要補什麼?家醫科醫師來解答!

「沉默殺手」骨質疏鬆! 台灣為何髖部骨折率高?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1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