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濕疹可說是最常見的皮膚問題,許多患者常會疑惑,皮膚出疹子很容易會被醫師診斷成濕疹,那到底濕疹是什麼?是因為太潮濕的關係嗎?以下就一一解答:
濕疹(Eczema)是皮膚發炎表現的通稱,臨床上的表現可以因不同的疾病分類、不同的時期及部位而有多種臨床表現,這也是常常患者會疑惑為何這一次皮膚情形跟上一次的紅疹差這麼多,但醫師都診斷成濕疹。
紅、癢是濕疹最常見症狀
濕疹最常見的症狀為紅、癢,甚至出現組織液,這也就是為何患者常會注意到紅疹處會“出水”,也就因此叫做“濕疹”,並非是局部過於潮濕的結果所導致。
但隨著病程進展,進入亞急性及慢性期的濕疹病灶會與急性期不同,變乾、脫屑甚至病灶變厚是此時的特徵,這也是一些長者會用“癬”這個詞來形容病灶,但這個詞其實不太精確,因為癬一般是指黴菌感染,但濕疹並非感染類的問題,此種變厚型病灶是稱為“苔癬化”(lichenification),外觀上就會與急性期濕疹有很大的不同,也不會有皮膚“出水”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濕疹的患者常常會因搔癢而持續搔抓,此時皮屑也往往掉落較多,故容易在此時被旁人誤認為是傳染性皮膚疾病,而蒙受不少委屈,實則濕疹是完全不會傳染的!
濕疹是大分類的集合
由於濕疹等於是大分類的集合,故會有不少疾病也是分類上屬於濕疹類的,包括大家熟知的異位性皮膚炎及脂漏性皮膚炎,其他還包括缺脂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光敏感性皮膚炎、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及汗皰疹等。
依據不同的疾病會有不同的好發族群及年齡層,例如異位性皮膚多好發在小孩,85%在5歲前發作,而缺脂性皮膚炎則大多是年長者較多。除了異位性皮膚炎有專門的生物製劑及口服小分子藥物外,治療濕疹大多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類固醇藥膏,嚴重時醫師可能會處方口服類固醇。
許多人可能會把濕疹及蕁麻疹弄混淆,認為是同樣吃抗組織胺即可治療,而排斥擦藥膏,但兩者其實是完全不一樣類型的疾病。蕁麻疹無表皮之變化,故擦類固醇藥膏無實質治療意義,但濕疹卻往往需要藥膏來治療。濕疹大多是不容易找到原因,但若能找出可能觸發的原因,治療效果會事半功倍,例如說針對特定金屬飾品或工作時接觸的物品觸發的接觸性皮膚炎。
學會日常保養很重要
日常保養對於濕疹照護相對重要,尤其是老人家或異位性體質的患者。首先,由於容易有搔癢的症狀,許多人喜歡用熱水多沖洗臉部及身體,感覺會很舒服,但如此一來往往導致缺脂性皮膚炎更嚴重,這是由於熱水會更容易使皮膚上的油脂流失,故洗澡水溫度避免過高及洗澡時間勿過長是很重要的,沐浴產品建議是中性或弱酸性較佳,較鹼性的皂類則較不推薦。
洗後建議在皮膚仍濕潤的狀態下就塗抹乳液,乳液原則上是挑選成分單純不含香精的。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塗抹乳液麻煩,且常常不是太有效,但其實長期塗抹使得皮膚保有適當的水份還是能降低症狀的發生。
此外,由於濕疹常會脫屑,許多人覺得去角質會有幫助但卻適得其反。原因是角質層是皮膚的屏障,若角質層受損,皮膚屏障就會受到破壞,就更不容易保持水分在表層,導致惡性循環更不舒服,這就好比家裡的門被破壞,就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是一樣的道理,故不宜任意去角質。至於若是新出現的紅疹在特定區域,例如眼周或手部,一定要優先思考近期是否有使用新的產品導致可能接觸性皮膚炎,若有的話需先暫停使用,避免症狀加劇。
許多人常會抱怨濕疹無法“斷根”而覺得苦惱,但適時求診醫師,了解到這個疾病的本質並明白照護的方法,一樣能有好的生活品質。
(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文: 羅陽(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9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