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歧視」傷人於無形!超過六成民眾曾受害 家庭與職場成重災區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今年巴黎奧運期間,女性議題和運動員的刻板印象再度引發社會關注。代表台灣出賽的女拳擊手儘管面對網路霸凌,仍以堅強實力奪得金牌,凱旋歸國。類似這樣的事件時有所聞,但還有一種更為隱晦且容易被忽視的「日常歧視」,如潛伏在人心的病毒,正悄悄影響著社會的心理健康。

根據「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民眾曾遭遇過日常歧視的言語或行為。為了引起社會對此一問題的重視,台灣吉立亞醫藥公司聯合中華衛生心理協會,共同發布了「日常歧視應對指南」以及趣味互動線上遊戲,呼籲大眾關注日常歧視對心理健康的潛在影響。

日常歧視並非微不足道的問題 恐在無意中透過言語傷人

日常歧視(microaggression)又被稱作「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輕微或不嚴重的歧視。但實際上,這種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往往反映出深層的刻板印象或偏見,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調查顯示,52%的民眾對「日常歧視」這個概念並不熟悉,顯示出社會對這類問題的認知不足。中華衛生心理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醫師表示:「日常歧視無所不在,許多無心的小玩笑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刺傷了他人。」

調查中,當民眾被問及是否認同「不應單以學歷評斷個人成就」或「不應以性別判斷他人是否擅長某種技能」時,雖然大多數人表示贊同,但實際面對性別與學歷相關情境題時,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能正確識別出帶有歧視性的言語,這表明了日常歧視在生活中往往難以察覺。丘彥南醫師解釋:「日常歧視與我們承襲的家庭、教育、社會觀念息息相關,因此時常讓人防不勝防,許多下意識表現出的言行都多少含有歧視的成分。」

▲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表示「希望更多人重視日常歧視的問題,對台灣社會帶來正向

花最長時間的「職場」與應該心靈放鬆的「家庭」 是日常歧視的高發區

調查還發現,65%的民眾曾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對待,其中職場和家庭是最常發生的場所。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專門委員洪嘉璣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心理健康是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推動全民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她進一步介紹,政府正在推行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鼓勵民眾在面臨心理問題時勇於求助,並希望藉此消除對心理諮商的污名。

運動員自小就得對抗性別與職業所帶來的日常歧視

在記者會上,柔道女王連珍羚與射擊選手吳佳穎分享了她們從小就經歷的性別歧視。她們經常聽到「體育生日後沒有出息」等質疑,甚至被形容為「男人婆」。對於運動場上的性別議題,她們強調,選手們應以實力和公平競爭為準則,不應被刻板印象左右。

察覺、溝通、反思 三招杜絕日常歧視

為了幫助民眾了解日常歧視,台灣吉立亞醫藥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聯合推出「日常歧視應對指南」和「維奇在哪裡」小遊戲(https://end-microaggression.com/),透過趣味互動方式讓民眾認識日常歧視。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關注日常歧視的問題,為台灣社會帶來正向改變。」她呼籲民眾透過「察覺差異,尊重彼此」、「換位思考,互相溝通」、「反思自己,力行共好」這三招,杜絕人心的病毒,共同創造友善的社會環境。

【延伸閱讀】

兒少網路霸凌增加!高峰為小五到國七 專家教12招阻憾事

董氏基金會:青少年遭網路霸凌 近兩成欲自我傷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7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