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育夢想不再遙遠!掌握治療新趨勢 兼顧卵子數量與好品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許多不孕夫妻求子心切,在生殖醫學治療的過程中認為只要取出夠多的卵,成功機會就會高。然而高取卵數確實能增加懷孕的成功機率,但同時也提高副作用的可能性,事實上卵子品質才是重要的成功關鍵。許多患者面對取卵數不如預期時,時常會感到挫折與責備自己,無形中增加許多自身心理上的壓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暨婦產部主任陳啟煌分享,診間中曾有一名來自香港39歲的女性,在卵子庫存量極低、AMH值僅有0.02的情況下,依然勇敢追求成為母親的夢想。這位母親花了四年的時間與醫師密切聯繫下,經歷了11次跨海取卵的過程,最後成功取出了8顆卵子;終於在她44歲時,順利懷孕並誕下一子,這段遠距求子的旅程激勵了許多卵子數較少、擁有類似經歷的女性。陳啟煌醫師也提醒,醫師會依據每位患者的身體數值及年齡評估合適的取卵數,可以多和醫師討論,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

取卵數量真相:多不一定代表成功

試管嬰兒療程中,取卵數量是許多患者關注的焦點。陳啟煌醫師表示取卵數量多並不一定代表成功,過多的取卵數可能會影響品質與成功率,且卵子成功受精與否亦與品質呈現正相關。而年齡是影響卵子數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以常態分布來看,取卵數量會隨著年齡增長呈現負相關。

陳啟煌醫師進一步指出,取卵數量過多對於健康也可能造成不適的影響,過多的卵子取出會對卵巢造成壓力,增加卵巢出血和感染的風險。此外,嚴重的副作用如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的出現,可能會導致發生腹脹、腹痛、噁心想吐、呼吸困難等症狀,需視情況終止療程。為了減少這些風險,醫師在進行生殖醫學治療的過程中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和取卵數量,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卵巢健康的重要指標「AMH值」 只出不進的卵子存摺

陳啟煌醫師指出,AMH值是反映卵巢中卵子庫存量的重要指標,一生中只會隨著年齡下降且不會再上升,就好比是只花錢、沒有再入帳的卵子存摺簿。年輕女性的AMH值通常較高,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的AMH值甚至高達8至10。然而,AMH值高並不代表卵子的品質一定好,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可能面臨內分泌失調,而有排卵困難的問題,因此AMH值高不一定代表懷孕率高。此外,生活中如塑化劑、芳香劑等廣泛的使用,也可能對卵巢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卵巢早衰現象提前發生。

對於希望晚育或備孕困難的女性,陳啟煌醫師建議及早使用AMH測量來評估卵巢的功能,當AMH值降至1.2以下時,可能面臨卵巢早衰的風險,這時透過試管嬰兒等生殖技術來實現懷孕可能會更為困難。因此,他呼籲女性及早關注自身的生育健康,並在需要時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建議與治療。

降低副作用!最新治療組合提升安全性與成功率

陳啟煌醫師指出,療程中醫師會根據每個患者身體狀況評估合適的排卵刺激用藥。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試管嬰兒療程中出現了許多新型治療方法,如經由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重組製劑的排卵針。陳啟煌醫師指出,這種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重組製劑的排卵針,加上高純度尿液萃取排卵針的新型治療組合,不僅提升了治療效果,在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如OHSS的發生率也相對較低,是患者滿意度最高的治療選擇。在安全性與患者身體的適應性都能得到保障,除了提升取卵數,也讓取出的卵子有好的品質,讓患者能在更舒適與安全的環境中實現生育的夢想。

▲陳啟煌醫師指出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重組製劑的排卵針,加上高純度尿液萃取排卵針的新型治療組合,能幫助患者降低副作用且安全性高,能兼顧卵子數量與好品質

個人化治療方案 試管嬰兒成功的關鍵

在試管嬰兒療程中,根據患者個別情況來調整藥物的使用是關鍵因素之一。醫療團隊能掌握患者的治療進程,靈活調整治療方式,確保療程能夠順利進行。陳啟煌醫師強調,試管嬰兒療程的成功不僅依賴醫生的專業技術,還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才能讓治療能夠依計劃完成,進而提高療程的成功率。

陳啟煌醫師提醒患者,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理性看待取卵數量、量力而為。取卵數多少並非唯一的成功指標,年輕患者擁有更多卵子不一定等於成功,而對於年長患者而言,每次努力都是寶貴經驗的累積。更重要的是,與醫生密切合作,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陳醫師強調,患者應保持理性態度和合理期望,積極參與治療計劃的制定和調整,朝向更樂孕求子的路途前進,最終達成懷孕的目標。


▲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醫師和患者共同努力,患者應保持理性態度和合理期望,積極參與治療計劃的制定和調整,朝向更樂孕求子的路途前進

【延伸閱讀】

破解3迷思!不論年齡人工生殖必能成功求子? 醫:最晚別超過「這年齡」

隱忍副作用是求子必經路? 生殖醫學療程首重個人化,讓求子樂孕有效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5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