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不只看排便頻率!診斷標準、改善方法一次看 培養便意有2最佳時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若超過一天沒有排便,許多人就會覺得這代表有便祕的問題,但事實上便祕的判斷依據不只有排便頻率。臨床上便祕的診斷標準為何?又該如何改善便祕問題呢?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代理主任黃任嫻一一解答。

快看有無5症狀! 中2項持續3個月才叫「便祕」

有些人可能一天排便一次,有些人可能兩天一次,每個人排便習慣不同,因此便祕不能單靠排便頻率為基準下診斷。黃任嫻主任表示,便祕判斷依據其實還包括以下症狀,若同時出現2種以上的症狀,且持續超過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才會診斷為便祕:

  • 排便是否費力或糞便太硬
  • 解便解不乾淨
  • 肛門口有阻塞感
  • 需用手指幫助排便
  • 每週排便次數少於三次

便祕常見原因有「這些」 如何從飲食改善排便問題?

便祕常見原因包括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長時間久坐或活動量少影響腸道蠕動等。因此若要改善便祕問題,應從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做起。在飲食方面,黃任嫻主任指出,民眾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它不僅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還有助於維持健康體位。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每攝取1000大卡熱量應搭配14公克的膳食纖維,換算下來每人每天大約需攝取20-35公克的膳食纖維。

黃任嫻主任表示,蔬菜、水果、五穀、豆類等都含有膳食纖維,民眾可選擇全穀雜糧類的燕麥、糙米、胚芽米;蔬菜類的牛蒡、秋葵、番薯葉、菇類,水果類的蘋果、柑橘,堅果類的瓜子、黑芝麻等,尤其穀物膳食纖維有吸水膨脹的效用可以潤滑大腸,使糞便溼潤易於排出。

除了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外,黃任嫻主任提到,果糖、山梨糖醇等醣類,也可以幫助腸道內益生菌生長,另外也要記得多喝水,建議每日飲水應達2000C.C。

把握2最佳時機培養便意 便祕無法改善應就醫診治

而把握培養便意的黃金時段也很重要,黃任嫻主任指出,晨起及飯後30分鐘內是腸子蠕動最好的時機,民眾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蹲馬桶培養便意,每次勿超過10分鐘,否則可能會引起痔瘡、肛裂,若得用力排便,使用坐式馬桶時身體可以稍微前傾,並腳踏小板凳,或是改用蹲式馬桶也有助於排便。

不過如果培養運動習慣、多攝取膳食纖維及水分等,都無法改善便祕問題時,建議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考慮藥物治療。黃任嫻主任提醒,民眾切勿自行服用瀉藥或以甘油球灌腸,長期灌腸容易造成腸道功能失調、腸道鬆弛無力,可能會使便祕更加嚴重,應先諮詢醫師建議,才能正確安全的解決便祕問題。

資料來源:振興醫訊-揮別便秘的困擾,從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

【延伸閱讀】

孩子便祕到肚子痛就醫!  醫教爸媽如何改善小兒習慣性便秘

蹲到腳麻擠不出! 慢性便祕好煎熬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48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