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公開「陽暑、陰暑」原因及防中暑食譜

獨家報導 記者張祥鈺/綜合報導

全球暖化現象讓夏天更熱了,端午節過後,台灣也將進入夏季炎熱高溫…面對中暑等熱傷害的威脅,除了多休息與補充水分,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舉辦「渡夏保健迎端午」活動,準備多種芳香辟穢的天然藥材,並由中醫科藍士凱醫師主講「中醫生活養生,夏日炎炎怎麼過」講座,帶大家認識熱傷害原理,以中醫觀點分辨「陰暑」和「陽暑」,與其因應的解暑對策與預防之道。

藍士凱醫師表示,中醫認為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陽暑」是因長時間在高溫、通風不良、且濕度高的環境下活動,即使流了很多汗,也無法排出身體多餘的熱的狀況,產生多汗、口渴、頭暈、頭痛、倦怠等症狀,可以用刮痧來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熱氣排出,解除陽暑症狀;而「陰暑」指是的是寒邪閉塞體表者,這類型的族群多數時間待在冷氣房、經常進出室內室外者,或吃太多冰飲者,與陽暑有明顯症狀不同的就是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無汗」是最大特徵。中「陰暑」者不建議刮痧,反而要飲用有薑片的茶湯,使身體加速發汗,才能解除不適。


更多《獨家報導》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