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思覺失調症和雙相情緒障礙症(過去稱為躁鬱症)的疾病發作對病人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反覆的病發不僅影響社會功能,更可能導致大腦損傷和造成家人不能承受的負擔與傷痛,這是無法忽視的社會成本。因此衛生福利部於111年核定精神病長效針劑專款專用一年27億計畫,更與精神醫學專家們在全台各地積極交流討論,廣泛收集各方意見,達成共識,共同推廣使用長效針劑。
長效針劑專款專用 改善就醫旋轉門效應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表示,為了全面加強精神病病人的照護,衛生福利部推動長效針劑27億元之計畫,讓國內精神病友的醫療有更多選擇,與國際接軌。國外研究顯示,長效針劑不僅可以降低服藥中斷率、減少疾病復發機率,還可降低4成的急診到診風險和6成的再住院風險,甚至降低4成的死亡風險。根據健保申報資料,112年度長效針劑專款的使用率高達82.8%,相較於111年的 61%,提升了35.7%,充分顯示出國內病患具有實際的使用需求。
政府注重病人離院後資源布建 打造社區尊嚴生活
陳亮妤司長也重申,離開醫院後的資源布建同等重要,不僅心衛社工人力充實,案量比已達1:28,政府亦成立48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未來更會支持病友自立生活方案,讓病友從醫療到社區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政府亦會持續布建精神病友自立據點,讓病友在社區有尊嚴地生活。
台灣精神醫學會王仁邦理事長認為,多數病患因病識感不足,難以按時服藥,醫療端也無法監控服藥狀況,且大腦生病後會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如易忘、注意力不集中等,導致病人難以作出正確判斷,選擇最適治療模式,從而使病情惡化。長效針劑可以有效彌補這些問題,為病人帶來穩定的治療,因此被認同為優化治療的理想選擇。
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歐陽文貞醫師表示,本次會議主軸聚焦探討思覺失調症與雙相情緒障礙症個案如何早期接受完整治療,包括在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劃中提升長效針劑早期的介入的可行性,以及病患治療的持續性及完整性。
民眾認知未跟進 長效針劑接受度有挑戰
歐陽文貞醫師提到,早期的抗精神病藥物針劑因副作用多,讓許多病人卻步,時至今日,新一代長效針劑大幅降低副作用、拉長治療間隔時間,病人與家屬認知卻未跟進,是推廣上的一大障礙。
成大醫院精神部陳柏熹醫師表示,以往多數疾病都是在疾病嚴重度較高時才以針劑治療,例如嚴重感染時注射抗生素、癌症治療時注射化療藥物等,因此病患與家屬也將同樣的概念套用在精神疾病上而影響長效針劑接受度。
長效針劑治療順位應提前?有助降低間接社會成本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林式穀醫師補充,目前醫界仍將長效針劑治療順位放在口服藥物之後,學界建議病患在發病初期就開始使用長效針劑,早期使用可以預期更好的預後,因此在思覺失調症與雙相情緒障礙症中日漸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醫界的主流趨勢是以病情能穩定控制為優先考量,早期使用長效針劑已是普遍共識,因此持續透過倡議會議的交流,共同探討長效針劑治療的最佳方案。
陳柏熹醫師表示,擁有好的治療藥物,也要病患願意使用才能有效果。長效針劑其實就是抗精神病藥物給藥劑型的改變,不僅克服病患口服藥物不按時吃藥、忘記或漏服藥物的問題,且能協助醫師客觀評估藥物療效,讓病患保有隱私性,無需應對外界關心服藥帶來的困擾。當病人願意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生活受疾病的影響變小,也會降低無法工作、影響家庭、社交生活等產生的間接社會成本。
南區醫療可近性相對較低 「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幫大忙
歐陽醫師指出,南部區域民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與認知較少,且幅員遼闊,交通不便讓就醫可近性較低,而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推動的「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就有很大幫助,個案能有專業人員進行居家訪視,讓就醫不便的個案有機會被社會安全網接住。
專家們一致認為,長效針劑是目前治療這兩種疾病的趨勢,醫界展現了積極的態度,同時也期待社會大眾和病友能共同努力,一同創造更好的社會。
【延伸閱讀】
精神科專家倡議交流 長效針劑穩定控制躁鬱症 去汙名化強化社會安全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19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