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生技製藥業由於其嚴格溫溼度控制、消毒標準以及小批次的生產特性,供應鏈低溫需求等原因,為全球一種高碳排放產業。領先業界提前布局,阿斯特捷利康全球總部早已提出「零碳排雄心計畫(Ambition Zero Carbon)」,通過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的審查,迎向淨零排放目標,而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Taiwan,簡稱臺灣AZ)不惶多讓,持續在臺落實多項減碳措施,自去年將內部業務人員用車全面更換為油電混合車(HEV)後,今年度更宣布將逐步轉換為電動車(EV),整體預計可減少將近200噸碳排放,相當於讓大安森林公園可以多休息一年2!
將油電車轉換電動車 媲美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碳排成效!
美國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指出,工業溫室氣體佔2021年排放量23%3,而在康乃爾大學近期發表的研究報告更發現,生技製藥業由於其嚴格溫溼度控制、消毒標準以及小批次的生產特性,供應鏈低溫需求等原因,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比汽車業高出55%1。面對環境危機加劇,生技製藥產業該如何應對挑戰?推動淨零排放已然成為當務之急!
根據國際能源署(IFA)顯示,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於交通運輸4,而在台灣,運輸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佔總體排放量的近12%5,其中多來自於汽車、卡車、公車和機車等車輛排放。繼歐盟拍板通過2035年燃油車禁售的協議,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緊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其中更提出2040年新售小客車與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
立志成為在臺的國際藥廠標竿,臺灣AZ率先搭上政策趨勢,不僅於去年便宣布與Uber企業版合作推廣減碳優步(Uber Green),也將內部業務人員用車全數更換為油電混合車(HEV),而今年度起更正式宣布,將逐步把現有用車轉換為純電動車(EV),而此項業務用車轉換計畫( Green Fleet) 整體預計可減少將近200噸碳排放,相當於大安森林公園一年內可吸收的二氧化碳量2!
響應總部零碳排雄心計畫,臺灣AZ再度出擊
阿斯特捷利康身為以領先科學聞名的全球生物製藥公司,不僅在個人醫療保健預防有所展現,更率先投入到整體社會、環境的保護,在全球耗資300億台幣實行零碳排雄心計畫(Ambition Zero Carbon),同時擴大AZ植樹計畫(AZ Forest Program),立志於2030年前在六大洲種下兩億棵樹,遵循科學方式,藉由節能與再生能源的使用,期望能逐步減少碳排放量,達到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
響應全球總部的企業承諾,臺灣AZ不惶多讓,除了電動車減碳行動外,自去年七月也主動引入首批使用藥品電子仿單的藥品,取代紙本仿單,提前接軌國際無紙化趨勢;此外,在企業內部,臺灣AZ也鼓勵員工自主籌備永續小組,由下往上總動員、推動多項減碳措施,期望能讓每位同仁都能成為永續的一份子,加速落實零碳排目標,守護國人健康也落實環境永續。
參考資料
1. ACS Publications: Chemistry journals, books, and references published (2023).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Globalized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s: The Case of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2. Emissions from electric vehicles. Alternative Fuels Data Center: Emissions from Electric Vehicles. (n.d.). https://afdc.energy.gov/vehicles/electric-emissions
3.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2024) EPA. https://www.epa.gov/ghgemissions/sources-greenhouse-gas-emissions.
4. Iea (2023) CO2 emissions in 2022 – analysis, IEA. 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2.
5. 運輸部門-各部門排放及減量情形-排放及減量情形|氣候公民對話平臺(2024)氣候變遷署. https://www.cca.gov.tw/climatetalks/emission-and-reduction/sectoral/transportation/1877.html.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00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