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18人送醫、2人死亡,是國內首度驗出「米酵菌酸」。 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分享,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2022年全年共計有57件,共1707人驗出細菌性食物中毒[i]。他盤點5大最常見的食物中毒細菌,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與肉毒桿菌,呼籲務必攝取熟食、確保衛生。
黃軒表示,根據一項本土的研究顯示,依病原微生物統計,以「腸炎弧菌」引起的中毒案件數最多(60案,478人),其次為「仙人掌桿菌」(46案,1,982人)及「金黃色葡萄球菌」(41案,902人)。
而依以供膳之調查統計,「營業場所」案件數最多(48.8%),其次是學校(23.1%)與自宅(12.9%)。可見「外食,最容易食物中毒」的地方!
1.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在台灣,民眾常因食用生蠔或未經煮熟之甲殼類等「海產食品」或在烹煮過程中受到腸炎弧菌污染而造成食物中毒[ii]。
2. 沙門氏菌(Salmonella)
台灣每年可能超過30萬例個案感染沙門氏菌,但根據官方數據,通報率低於1%。主要易受感染影響的有: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還有: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iii]。
3.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約25%的人和動物的皮膚和鼻黏膜裡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它能產生導致食物中毒的「毒素」。常見的食品為受污染之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等[iv]。
4.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仙人掌桿菌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帶菌率可高達20~70%。食品被仙人掌桿菌污染後,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的現象。除了米飯有時稍微發黏,口味不爽口之外,大多數食品的外觀都正常。那些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作為主食之「米飯」等澱粉製品,更需注意容易受到仙人掌桿菌汙染風險[v]。
5.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由於肉毒桿菌,只能在沒有氧氣及低酸性(pH > 4.5)的食物生長,因此,凡食品屬低酸性且無空氣,即有可能使之生長,產生致命的毒素。
- 包裝食品
那些低酸性的食品有肉類、豆類、蛋 類等。沒有空氣的包裝食品有:罐頭及真空包裝食品。
- 醃漬食品
香腸或醃漬食品的底層,也屬沒有空氣的狀態。這些食品,就容易茲生肉毒桿菌。
防止食物中毒 重要4大措施
- 確保食物充分煮熟
- 避免交叉污染
- 妥善存儲食物
- 保持廚房衛生
黃軒最後提醒,對於易受食物中毒影響的高風險族群,如嬰兒、兒童、老年人、孕婦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仍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如果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應盡速聯繫台灣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延伸閱讀】
【不斷更新】寶林中毒案共32例、2死4命危 事件時序、病況、調查進度一次看!
寶林茶室案初步檢驗!死者檢體驗出「米酵菌酸」 未來預計朝3大方向檢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3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