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11年自殺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其中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上升最多,心理健康司分析精神科共病(如:憂鬱、焦慮)是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時發現身心疾病相關症狀,提供轉介、治療是青少年自殺防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然而「躁鬱症」常會先以憂鬱表現,再加上民眾對躁症認知不足,求診陳述症狀時多會偏重在憂鬱。因此,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白雅美指出,過去國際文獻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躁鬱症患者會先被診斷為憂鬱症,平均約5-10年後轉換診斷為躁鬱症。
「這些」憂鬱症可能是躁鬱 未正確治療自殺風險增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陳力源表示,若躁鬱症患者沒有確定診斷,而以憂鬱症長期治療的話,除了治療效果不佳,其實還有可能會誘發躁症,隨之而來的自殺風險也會提高,有文獻指出躁鬱症自殺比例比憂鬱症高出10倍,而且他們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執行自殺,因此自殺致死率也比憂鬱症更高。
尤其,青少年躁鬱症「混合型發作」的比例較多,不只有鬱期症狀,還會有部分焦慮、躁症的情形,診斷、治療困難度更高,相對風險也更高。陳力源主任分享,臨床個案中就有一位17歲高二女生,過去沒有躁症的情形,因此一直以憂鬱症合併焦慮治療。
後來這名個案躁期混合發作,有時會異常開心興奮地在家跳舞。不過,個案的家人覺得平常孩子病懨懨的、沒有情緒反應,現在反而變得很有活力,以為這是好事代表治療有進步,沒有判斷出這是躁症發作,隔沒多久這名高二女學生便出現自殺行為。
因此,青少年憂鬱症患者更要留意是否有可能為潛在的躁鬱症患者,白雅美主任提醒,如果憂鬱症患者出現以下情形,便要高度懷疑患者有可能是潛在的躁鬱症患者,包含:
- 憂鬱症治療效果不佳
- 無特殊外在因素突然發生的憂鬱症狀
- 早發的憂鬱症:
國中、高中或大學時突然憂鬱的個案,經過追蹤發現後期轉換成躁鬱症的比例較高。
- 家族史:
若家人也有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的情形,這時也要特別留意。
- 非典型症狀:
如果患者情緒憂鬱,但不像一般憂鬱症患者吃得少、睡得少、體重減輕,反而吃得多、睡得多、有暴食、體重過重/肥胖等,也會懷疑可能是躁鬱症患者。
- 有幻覺
- 憂鬱但發脾氣、衝動的狀況多
- 從小就有情緒起伏大的情形
躁鬱症鬱期有專門用藥安全性更高
躁鬱症在鬱期有憂鬱症狀,但治療上不一定會用到抗憂鬱藥。白雅美主任表示,現在其實有專門針對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相較抗憂鬱藥,使用上鬱期轉變成躁期的風險較小。且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相較於情緒穩定劑不需要測量血中濃度。
另外,陳力源主任提到,情緒穩定劑還會有體重增加、掉髮、長青春痘、多囊性卵巢等副作用,以門診經驗來說,其實青少年會特別在意這些副作用,甚至會因此停藥影響治療效果,不過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沒有這些副作用,因此服藥遵從性較好。
陳力源主任分享,之前曾有位19歲的男大生,因為藥物副作用不想服藥,在家人督促用藥時甚至發生衝突,一氣之下吞下整把情緒穩定劑,導致嚴重中毒送往醫院治療,在改用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後,解決了副作用的困擾,一改過去非常抗拒使用藥物的情形,一路使用到現在已經一年半左右,情緒症狀都控制得很好。
此外,白雅美主任表示,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晚餐或睡前一次服用就好,不像傳統情緒穩定劑需要一天多次服用,對於忙於學業的青少年比較方便,而且不用害怕同學知道自己在吃藥治療。陳力源主任也認為,精神安定劑可以讓學生隱密地服用藥物,避免被嘲笑、貼標籤,而且不需要在學校服藥,家人要督促服藥也相對容易。
不過現在除了藥物外,事實上還有許多的治療、資源可以使用。現在青少年自殺率逐漸增加,陳力源主任呼籲民眾一起來關注青少年的情緒議題,因為這階段伴隨學校、人際關係、發展等變化,的確很需要傾聽、了解他們的困境,如果有焦慮、憂鬱、異常對立反抗成人等症狀,應盡早協助孩子進行評估、治療。
白雅美主任也提醒民眾,不要只注意鬱的症狀,也要留意躁症的情況,當因憂鬱情緒就診時,精神科醫師一般也會詢問過去躁症相關症狀,可以自我檢視與醫師充分討論以能獲得更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延伸閱讀】
臭蟲肆虐日本!網友製作「日本臭蟲地圖」 遊日如何避免臭蟲叮咬?醫師解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04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