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怎麼辦?瞭解根本原因才能有效改善 失眠的 4 大分型與對應方案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生,我最近老是失眠怎麼辦?」失眠是現代人普遍的困擾,長期下來可能影響身心健康,甚至白天的學習、工作進度,不能掉以輕心。鍼還中醫診所內科醫師蕭家駒表示,掌握失眠的 4 大分型,瞭解自己的體質,就有機會找到問題起因,有效改善睡眠困擾。

失眠的成因

根據成因,現代醫學將失眠分為「原發性失眠」與「繼發性失眠」。「繼發性失眠」是基於外部因素干擾而產生的失眠,像是酒精、藥物,或咖啡因刺激,只要移除干擾因素,就可解決困擾。例如,酒精成癮的人需要酒精才能安穩入睡,因此在戒斷時容易產生失眠症狀,這時建議尋求身心科醫師,以特定方法或藥物協助戒斷。

「原發性失眠」的成因則比較複雜,因為在現代醫學定義中,「原發性」指的是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疾病。蕭家駒醫師建議,如果你是「原發性失眠」,適合尋求中醫協助。

中醫如何看待失眠

根據失眠的型態,可分為以下四大類型,各類型分別對應不同的病理機轉:

一、難以入睡型

躺下去之後,需要 30 分鐘以上才有辦法入睡。

起因通常是「熱」。常見的「熱」又可分為「心火」、「膽火」與「肝火」。「心火」是一種煩躁的感覺,明明想靜下來,卻有一種躁動不安的感受,讓人難以入睡。「膽火」和「肝火」則通常和壓力或情緒有關,例如你現在正在忙一個專案,壓力大時就容易產生肝膽火熱型的失眠。

如何改善:

如果你是因為「心火」、「膽火」或是「肝火」而難以入睡,這個狀況只能看醫生。因為治療熱的苦寒藥物非常苦,幾乎沒有人將這些藥材做成藥膳湯和食物,所以只能於診間取得藥物。

二、容易中斷型

睡眠無法持續到早上,通常會在凌晨 2~3 點突然醒來。

這種狀況其實很嚴重,因為人的睡眠由淺層睡眠進入深層睡眠,需要大約 40 分鐘的時間。長期停留在淺層睡眠的狀態,就沒辦法獲得真正的休息,甚至感覺愈睡愈累。

如何改善:

如果你時常睡一半醒來,或是常常感覺焦慮、壓力大,這一類型建議做冥想的功課。冥想是一種大腦體操,當繁雜思緒在大腦裡呼來喚去的時候,透過冥想的訓練,將專注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體或特定部位,屏除不必要的雜念,有助於這一類人進入更深層的睡眠。

三、過早清醒型

比預定起床的時間更早醒來,且很難再次入睡。

這很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起因通常是「腎虛」。「腎虛」就如同電池老化的過程,如果你容易早醒,代表身體已經在退化了,而且這件事是不可逆的,我們只能延緩退化的速度。如何延緩呢?就是建立規律的作息。

如何改善:

如果你屬於「虛」的類型,平時則需要多吃一些比較營養的食物,讓體能維持在較好的狀態。

四、時差型失眠

有些人因工作或考試的關係,睡眠時間需要大幅跳動,則會產生「時差型失眠」。這在現代醫學來說,是褪黑機素分泌的問題。生活作息短期內變動大,使褪黑機素來不及調節。

如何改善:

若你平時工作需要出差、無法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建議你可以將「酸棗仁」煮水飲用,酸棗仁具有調節褪黑激素分泌的功效。

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找回身體健康自主權

其實,人的身體很複雜,並不是每個症狀都能完全對應,在診間,醫師也常遇到這樣的疑問:「醫師,如果我是『虛』的體質,但卻常常難以入睡,這樣我到底是虛還是熱?」蕭家駒醫師認為,好的中醫師應會處理複雜矛盾的資訊。這種情況通常是由多重原因導致,如果有體質衝突問題,則建議直接找醫師。

近年來,健康意識逐漸抬頭,人們愈來愈重視自我身心健康,中醫價值再度受到重視,社會大眾卻也往往抱有迷思,像是以為按了某個穴道、喝養生茶,就可以徹底解決身體的特定毛病、維持健康,為了破解長年以來對中醫的迷思與誤解,這次學籽與蕭家駒醫師攜手合作,共同推出中醫線上課程。蕭家駒醫師表示:「這門課不會教你坊間『一套適用所有人』的養生保健法,而是學會中醫邏輯,從個人體質和環境出發,培養你自我覺察與透視疾病的能力。」課程上線一個月即吸引超過 1700 位學員報名。

內容設計考量到不同程度的學員,內容囊括中醫學基本理論、診斷方法入門(腹診、脈診),及常見身心疾病與解析。如果你是初學者,你將能夠學習到全新的中醫觀點,以更周全的思維,重新審視自己的身體,學習辨別體質傾向、把脈等獨特的檢測方式,覺察身體的種種訊號;如果你是已經在執業的中醫師,將可以從課程中談到的臨床經驗和案例獲得啟發。透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學員將能夠深入了解中醫的獨特觀點,掌握中醫的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

蕭御醫的現代中醫|三步驟透看身心疾病,把出身體脈動實踐健康自由
線上課程網址:https://seeds.com.tw/courses/chinese-medicine
限時優惠中!2023/12/07 以前享有早鳥優惠 62 折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11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