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會減壽? 9旬高齡糖友:糖尿病是我的長壽秘訣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罹患糖尿病會短命!?為了導正國人對糖尿病的迷思,台灣三大協會於11月5日世界糖尿病日舉辦頒獎典禮,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指出:「糖尿病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在台灣,罹患糖尿病超過50年的民眾不在少數,活過1百歲的也不是沒有。」本屆長壽獎得主之一、92歲的屏東縣內埔國小前校長劉祿德分享,罹患糖尿病34年來讓自已更正視身體健康,太太也給予更多支持陪伴,「這難道不是長壽的秘訣?」

台灣糖尿病患多達220萬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年死於糖尿病的人數超過1萬2千人,比肺癌死亡人數還要高!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以及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11月5日世界糖尿病日舉辦「2023世界糖尿病日-胰島素跨世紀102年活動:第二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

劉祿德58歲時確診糖尿病,施打胰島素超過13年,但他認為:「罹患糖尿病只是健康生活調整的一個起始」,因為罹患糖尿病,變得活得更康、更珍惜與家人的感情,且他從未降低為教育界奉獻的熱情,卸下校長一職後持續著作與進修;82歲時更獲得文創研究所碩士學位,並從時任職屏東教育大學校長的兒子手中接下學位證書,蔚為美談。

這2種併發症最要命! 心腎出狀況,死亡風險倍增

李洮俊指出,糖尿病病友減壽的主要原因來自併發症,糖友因為血糖、血脂、血壓控制不佳,造成大小血管病變,進而引發併發症。

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病友超過5成最終死於中風、心肌梗塞等大血管病變相關併發症。此外,每年也有許多糖尿病患因為腎病變,最終需要進入透析治療,這也是造成台灣透析盛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研究指出,若60歲時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一旦合併有心血管疾病,壽命平均會少活12年。若30歲就發現罹病,一旦合併慢性腎臟病,平均折壽更是高達15年。

然而,得了糖尿病,不代表一定會折壽!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指出,研究也發現,糖友若糖化血色素、血壓、血脂都控制達標,沒有蛋白尿、不抽菸,不僅整體死亡率與非糖尿病患相去不遠,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機率甚至比非糖友更低。也就是說,當個案受到良好照護,不只是壽命、生活品質也可以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好,「畢竟一般人並不像糖尿病病友會定期就醫與追蹤。」

以病人為中心 妥善管理糖尿病

李洮俊表示,台灣各類藥物都有,但不少病友對藥物存在錯誤觀念,例如認為「西藥長期服用會傷腎」;而對糖尿病較好的治療藥物—胰島素,在部分患者眼中甚至被類比成「嗎啡」,擔心打了就無法脫離。也因此在台灣,胰島素施打情況仍不理想!

有鑑於此,大會希望透過頒獎表揚模範病友與照顧者,藉由真實案例分享,激勵糖友與家屬們正向面對疾病,倡導正確照護觀念。

免奔波至大醫院 基層診所也能助控制達標

李洮俊強調,慢性病照護絕不是醫療為主,「病人自我照護管理」才是重中之重,「良好的血糖控制,不可能單靠醫療院所開藥與指導就完成,重點要以病人為中心,讓病友自己了解並找到最適合的生活模式。」

也因此,糖尿病照護並非只有看病、拿藥而已。陳宏麟指出,慢性病照護需要團隊,過去從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糖腎共照等經驗,已經清楚看到衛教的力量與重要性,以及營養師和護理師在糖尿病照護的角色。

基層診所對於糖尿病友來說,除了距離近、就醫方便,具有可近性的優勢之外,也具有周全性,為病友持續提供正向、專業、持久的支持,同時還具有協調性。一旦發現糖尿病友有大小血管疾病、併發症等問題時,除了上下轉介,目前還有橫向連結,可以適時適切地轉介。

  • 可近性
  • 周全性
  • 持續性
  • 協調性

陳宏麟表示,糖尿病追蹤不是給予壓力,而是提供支持,基層診所團隊「就像是以病人為中心的一個虛擬醫療之家,而基層醫師就是病友的健康管家!」

糖尿病去污名化 罹患糖尿病不用不好意思

除了滿足醫療需求,「去污名化」對於糖尿病照護也非常重要。陳宏麟解釋,糖尿病其實就是血糖過高的一個疾病,但因為疾病遭到污名化,許多病友罹患糖尿病不好意思講,甚至有人打胰島素時還要躲起來,這也間接影響照護成效。不久前,台灣照護團隊響應在歐洲糖尿病學會(EASD)年會發起糖尿病的去污名化活動,這次世界糖尿病日活動,也試圖再度強調這個概念,透過每一個頒發的獎項,回到每一個得獎人有溫度的生命故事,讓民眾更加清楚了解糖尿病。

醫師強調,糖尿病並不可怕,雖然無法治癒,但可治療、可以維持、可以照護,「病友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鼓舞糖友們「接受糖尿病、翻轉人生」。

【延伸閱讀】

中年糖友自認沒胃口減少使用胰島素 「酮酸中毒」險喪命

當心心血管6大危險因子 保健攻略一次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77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