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人口目前超過31萬,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有些甚至是可以預防的。
重度聽損罹患失智風險激增5倍
Frank Lin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團隊,曾深入追蹤639名36至90歲的民眾超過10年,每隔1到2年接受1次聽力和認知能力測試。研究發現,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如大腦白質病變)。
- 輕度聽力損失: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1倍
- 中度聽力損失: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3倍
- 聽力嚴重受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5倍
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失智症的12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聽力受損。Frank Lin建議,藉由矯正聽力損失減少處理聲音的負擔、提供更多的大腦刺激並提高社交參與度,可降低失智風險。約翰霍普金斯等多所美國大學聯合的研究團隊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追蹤。
預防失智 社群照護結合聽篩
面對「失智潮」襲捲而來,長期推動失智症照護服務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照護以「個人、家庭、社區」三面向為主軸,除了飲食與營養、情緒、生活照顧之外,在以社區為中心的醫療照護過程中,做到「全人照護」有必要性,聽力與社群互動也不可或缺,對於延緩失智程度也有助益。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劉殿楨建議,50歲開始每年做1次聽力檢查,如果聽損超過40分貝即可採用助聽器輔助介入。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劉殿楨指出,65歲以上長者因為聽覺毛細胞老化,每3人就有1人可能有聽損狀況,生活中除了漏接電話、社交困難,還可能因為聽不到交通號誌聲、警示聲等而有較高的危險性。建議從聽力開始發生退化徵兆的50歲開始,每年要做1次聽力檢查,了解是否有聽損症狀,如果有聽損超過40分貝可能影響生活及有安全疑慮時,即可採用助聽器輔助介入,最大化地減少聽力下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另也提醒糖尿病、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對聽力也有負面影響,民眾務必要控制自身健康狀況。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張立鴻副教授同步表示,認知領域通常分成社會互動與社會連結。年紀增長的過程中,社會互動與社會連結也可能會隨之減少。而聽力損失通常是社會孤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經常感到孤獨的人,大腦老化速度通常比其他高齡者來得快。想要延緩老化,教育、運動、社交、良好睡眠與嘗試新事物,都能起到正面作用。
多位專家在「重視聽篩,守護失智」倡議會議中,透過演說匯聚國內產學醫界共識,期能促使國人加深對聽力篩檢與失智預防的重視,透過及早發現高風險因子及矯治,降低失智症醫療照護成本及社會成本。
【延伸閱讀】
超長耳屎塞住耳道!阿伯耳鳴、耳悶、聽力下降 醫師籲7種人應定期清理耳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40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