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老年人!成年人也須注意肌少症前期「力弱症」 快用3項目自我檢測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近年來肌少症的問題也逐漸受到許多人重視,不過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林立峯副教授提到,「力弱-肌少-失能」三部曲,肌少症的前期「力弱症(Dynapenia)」不只是年長者,一般成年人也需要重視。

「力弱症」是什麼? 民眾該如何檢測?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組織會有脂肪增加、骨質變少、肌肉變少等改變,若輕忽身體組成改變的影響,可能會進而產生許多健康問題,而「肌少症」就是其中之一,最後可能會造成失能。

許多人都聽過肌少症對造成的失能、健康風險,但卻對肌少症的前期「力弱症(Dynapenia)」並不了解,林立峯副教授表示,力弱症與肌少症不同,肌少症是指肌肉量減少,但力弱症指的是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

力弱症的民眾可能會有瓶蓋轉不開、毛巾擰不乾、走路走不快等情形,不過民眾該如何自我檢測呢?林立峯副教授表示,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有增列篩檢標準,若「肌肉量正常且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任一項不足」就是力弱症,檢測項目包含以下3項:

  1. 肌肉量計算:
  • 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SMI)=四肢骨骼肌量/身高平方(m2)
  •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正常為男>7.0kg/m2、女>5.7kg/m2
  • 雙能量X光吸收(DXA):正常為男>7.0kg/m2、女>5.4kg/m2
  1. 肌肉力量檢測:

手握力男性<28kg、女性<18kg,則為肌肉力量不足

  1. 身體功能評量:

6公尺步行速度<1.0m/s,則為肌肉功能不足

力弱、肌少皆會影響健康 AI導入健康促進計畫

力弱症除了有可能會進展到肌少症外,對健康也會產生危害,林立峯副教授指出,力弱症會增加骨折風險,此外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具有較高體脂肪率,有較高的代謝症候群風險及跌倒風險。

因此,台灣流行病學學會與企業共推「科技導入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國人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希望透過健康促進協助長者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有效預防慢性病。

身為總計畫主持人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表示,早期發現「力弱症」,能更有效評估預防肌少症,希望透過科技工具推動健康促進,讓健康及亞健康族群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預防失能、慢性病等。

【延伸閱讀】

長輩喝水常嗆到恐是「肌少症」上門! 2簡易檢測評估診斷

研究證實3烏龍茶種含「茶飢素」 強身、抗老又可減緩巴金森、肌少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3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