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玲在節目中提到,自己面對很多事情都會學習接受、沉澱、吸收再面對,唯獨面對母親生病這件事情還是做不到,偶爾坐在母親身邊時會默默落淚:「我覺得這麼近,可是怎麼距離這麼遙遠,若問我如果有能力想改變什麼,可能就是回到那段時間,看我有沒有一點能力去延緩和改變。」
林志玲回憶,2019年和丈夫黑澤良平(AKIRA)舉行完婚禮後,母親吳慈美的病情迅速惡化:「直接到不認得我們了,不認得我,婚禮後很快速的惡化,所以我覺得她撐到我嫁掉,很神奇。」當時她選在台南舉辦婚禮,也是因為母親在陌生的地方容易焦躁,可能忍個15分鐘就不行了,但母親當時從頭參與到尾,令她非常感動。她也以自己的經歷向觀眾呼籲:「大家要珍惜你應該要在乎的人。」
▲林志玲回憶2019年和丈夫黑澤良平(AKIRA)舉行完婚禮後,母親吳慈美的病情迅速惡化。(圖為資料照)
失智症有哪些類別?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型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二、血管型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80歲以上長者 每5人就有1位失智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11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就有1位失智[i]。
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且失智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逐年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
失智症 |
老化 |
1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2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
1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2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
失智症三期別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初期 認知功能輕度障礙,日常生活尚可自理,外觀無異狀。
●中期 認知功能中度障礙,出現明顯精神行為症狀,日常生活需要協助。
●晚期 認知功能嚴重障礙,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外觀顯呆滯。
如何預防失智症(趨吉避凶):
- 趨吉:
1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2多動腦
3多運動
4多社會參與
5均衡飲食
6維持適當體重
7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 避凶:
1遠離憂鬱
2不抽菸
3避免頭部外傷
4預防三高 高血壓 高血糖 高血脂
5遠離失智危險因子
當有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請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延伸閱讀】
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出現妄想、幻聽幻覺怎麼辦?失智權威醫師傳授4大應對技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0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