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我自己 正視失智症醫護

獨家報導文:唐禎 | 圖:取材至網路

茉莉安摩爾以《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首奪奧斯卡影后,片頭開始艾莉斯與家人團聚共度生日,那時她笑容燦爛、事業家庭兩得意,沒想到卻因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人生急速下墜……令人不勝唏噓,更引起廣大爭議。

智症,是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症,堪稱無聲無息的記憶殺手,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像電影中Alice所罹患的早發型阿茲海默症僅一般性阿茲海默症的5%,發病期間為30歲到60歲,更可怕的是,此病症是家族遺傳,有50%機率會遺傳下一代。生活週遭有愈來愈多的失智病患者個案,令人心驚。

失智症是疾病 而非正常老化

很多家屬都以為失智患者只是年紀大了,所以健忘,或是個性變得老番癲、老頑固。但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正常的老化現象。
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不僅是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含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功能的退化,甚至可能出現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等症狀,而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於2013年的調查發現,有7成受訪者將失智徵兆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而且竟然有13%的民眾表示沒聽過失智症,自認很了解失智症的僅有3%。因此,往往忽略及早發現、及早就醫的重要性。
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巿私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提醒,如果觀察到家中長輩無法勝任過去熟悉的事物,語言表達有困難,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或是東西容易擺放錯亂,甚至是已經走丟好幾次,就要有警覺心,盡快安排長輩到神經內科、精神科看診,由醫師做詳細的評估與檢查。

常活化大腦 預防失智症發生

由於目前尚無任何藥物能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預防失智症,就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根據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減少50%。活化大腦的活動,包括: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聽演講、看電影等。國內失智症研究與治療權威劉秀枝,因她的雙親都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為了降低自己的罹患機率,她現在多做動腦活動,為大腦儲存知能腦本。
多運動,可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約60%。尤其是進入中年後,最好能維持每周2到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習慣,像是散步、爬山、打太極拳、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有助於預防失智症。許多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可降低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風險,對於阿茲海默症發病機率也能減少7成左右。因此,平時可多攝取五穀類、蔬果、豆類、堅果及深海魚類,並使用橄欖油烹調食物,少吃肉類和加工製品。
此外,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增加2倍以上。相反地,多參與社交活動,可減少40%罹患失智症風險,所以即使是退休後,也應盡量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

輕度失智 在家照護可延緩退化

然而,隨著國內老年人口攀升,老年失智有日益增加的趨勢,連帶也使照顧失智長者,成為青壯年世代非常沉重的負擔。
根據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暨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觀察,失智症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病程約8到10年,有些甚至長達15年,但因國內缺乏長期照護資源,以至於家人常需要擔負起照顧的重責大任。
王寶英表示,照顧失智長者,是一條漫長之路,家屬必須要有長期抗戰、與疾病共處的準備,加上每個病人病程、症狀都不一樣,需要隨病情變化來調整照顧方式。
通常,若是輕微失智,醫師會建議盡量先將失智長者留在家裡輪流照顧,畢竟家是長輩最熟悉的環境,較能幫助控制病情,以避免惡化。
不過,根據王寶英的經驗,照顧輕度的失智長者是最辛苦、難度也最高,因為自主性高、仍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堅持己見。因此,照顧者需要培養良好的溝通、應對技巧,才能有效傳達內容或說服病人。

出現精神行為症狀 最難處理

一旦發現親人有失智症,家屬最好是經過訓練,才能照顧好失智長者。許多失智症團體都會開班授課,教導如何與失智長輩溝通、日常生活照顧技巧、疾病病程介紹、病情變化與應對方式、如何面對與處理精神行為症狀、居家照護資源等。
王寶英表示,如果失智長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可說是最難照顧,對家屬的壓力也最大,往往會使人吃不消。根據統計,高達80%到90%的失智患者會出現一種以上的精神行為症狀。
基本上,精神行為症狀可分為3大類。第一是情緒變化,病人最常見的是容易生氣、憂鬱、情緒低落。第二是精神疾病,例如妄想、幻覺、錯認(包含人名、地名、關係搞錯),這種情況是最棘手、也最難處理。通常,病人會堅定認為他假想的事情為真實,像是妄想妻子外遇、子女不孝,或是以為有人要下毒陷害他,所以拒吃飯、吃藥。一旦妄想內容太複雜,出現急躁、亂發脾氣,甚至動手攻擊等暴力行為,超過家屬所能負荷的範圍,就需要積極處理,使用藥物治療。
第三是日常生活障礙,包括:大小便失禁、隨地便溺、半夜無法入睡或起來遊走、無法自行洗澡或穿衣服、飲食習慣異常等。
對此,王寶英建議,盡量營造失智長輩熟悉的情境,透過日常生活作息規畫,來強化現有的能力,例如讓失智長者自己吃飯、穿衣服,或是安排閱讀、認字、抄寫經書、園藝、植栽、桌遊、使用平板電腦玩線上遊戲等活動,以強化認知、記憶力及專注力訓練,以緩和失智症狀。而且,若能幫助失智長者建立白天規律的生活作息,消耗體能,將有助於晚上入睡,家屬也較能輕鬆面對,與疾病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