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 再到100 新創公司找創投 估值不是關鍵

獨家報導文:丁永祥|圖:野人出版社提供

許多新創公司都希望透過募資找到豐沛的資金,為自己的下一步儲備豐厚的能量。但是根據創投統計資料顯示,美國1年大概有3、40萬家企業誕生,但被投資的頂多2、3千家,也就是說,大概只有不到1%的創業者能拿到創投的錢。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獲得創投的青睞,對創業者來說也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多新創公司都希望透過募資找到豐沛的資金,為自己的下一步儲備豐厚的能量。但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卻說:「事實上,大部分的創投基金都是失敗的!」
美國的知名創投公司考夫曼基金(Kauffman Foundation),曾經做過一份研究。它們將投資過的99家優秀公司,以7到10年做結算,把賺到的錢統計出來。

這份統計顯示,考夫曼基金所投資的企業當中,投報率低於1的公司,也就是虧損的公司,高達40%。而這99家公司的平均值是1.3,也就是10年前每投資1元,10年後就賺到0.3元,等同於把錢放在銀行定存的利息。

只有25%的公司,可以賺到2倍的錢;只有不到10%的公司,可以得到3倍以上的獲利。但是眾所皆知,創投基金往往必須投入5到10年,資金才能回收。

創投是用資本來改變這個世界

所以創投是一個極具風險的行業,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像考夫曼基金這樣的公司,其實非常偉大。因為它明明可以把資金拿去買股票,賺取更多的金錢,但它們卻願意把錢投資在風險係數無限大的新創公司,而偏偏就是這筆錢,對市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它增加了市場與社會各方面的流動性,讓大家都有機會尋找未來的目標,包括產品、服務以及任何創新發明。

實際上,在創業的過程中,創業者自己才是最大的投資人,因為他們承擔最大的風險和收益,同時也必須投入自己的人生資源。而創投公司只是運用專業拿到第一手資料,幫助投資人做出好的決策,並且釐清確定和不確定的部分,明確告訴投資人存在的風險。

而創投失敗率高,並不是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因為創投所投資的標的,也就是創業者,本身的成功機率就很低。

美國有一份創投的統計資料,一路從1989年統計到2013年。從這份資料可以看出2000年網路泡沫化的時候,是投資的最高峰,全美在這一年共有5千多家企業被投資,之後,平均每年大概也有一、兩千家公司的水準。

所以,美國的創投雖然火熱,其實1年頂多只投資2、3千家。如果我們用更大的數據檢視,美國1年大約有3、40萬家企業誕生,也就是說,大概只有不到1%的創業者能拿到創投的錢。

再根據美國每年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資料顯示,已經跨過上市、櫃門檻的公司,從1999年到2000年,大概有200~300家,之後每年大概是30~50家。這表示在創投所投資的企業裡,只有不到1%的公司,可以達到上市、櫃的門檻。

亦即只有不到萬分之一的公司可以熬到IPO!想要投資到這家公司的機率,跟買樂透沒有兩樣,中獎機會超級低,但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砸大錢下這個賭注?

從0到1,從1到100

其實,在創業的環境裡,不成功反而是很正常的事!這是因為許多人不知道,創業並不是單一的過程,而是一個兩階段性的工作。

正如同大家所熟知的《從0到1》的作者彼得‧提爾(Peter Thiel)提到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分為「從0到1」,以及「從1到100」的發展進程。
這兩個進程,在許多工作模式的樣貌上,有非常大的不同。

■ 總體目標不同

「從0到1」的階段,創業者尋找的是一個「有人要」的產品。例如你想要經營一家全台灣最厲害的餐飲企業,但是在創立之前,必須得先找到消費者喜歡吃哪一項產品。所以一開始可能會嘗試蔥油餅、鍋貼、牛肉麵等,最後測試到小籠包,才終於找到消費者喜歡的產品。
但是「從1到100」就不一樣了。當你已經知道消費者喜歡吃小籠包,競爭對手也發現這個秘密,大家就會一窩蜂開小籠包店。這個時候,你就要趕快想辦法在全台灣開100家連鎖店,建立一個絕對門檻,好讓競爭對手沒有辦法跟你競爭。

■ 策略方法不同

「從0到1」這個階段,經常是從嘗試錯誤中學習。很多人認為這個階段,關鍵資源應該是資金,可這個階段,誰也不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創業者需要的,反而是觀念、啟發與知識,去協助他們找到消費者下一個喜歡的東西。
但在「從1到100」的階段,並不是在一個未知的狀態下工作,而是在一個已知的狀態下工作,這時講求複製的速度,所以要快速規模化手上的生意,以及招攬大量的人才。

■ 關鍵活動的不同

「從0到1」階段,創業者要推出產品、測試市場、取得回饋、進行修改。而「從1到100」的關鍵活動,就會變成行銷、運營、管理,以及維持品質的一致性。

■ 團隊文化的不同

「從0到1」階段要鼓勵創新、勇於失敗,但是到了第二階段,因為已經找到方法了,所以KPI(關鍵績效指標)、SOP(標準作業流程)反而成為最重要的事。

■ 主要難題的不同

「從0到1」的主要難題是「市場沒有辦法預測」。我們不斷的想要測試市場,但是市場卻是一個動態的環境,不斷改變。例如消費者喜歡吃小籠包,那麼連續給他們吃30天,大家會願意嗎?所以在這個階段必須不斷嘗試錯誤,找出消費者真正的需求。

許多「從0到1」的創業者,會擔心自己的創意或做法被別人抄襲,事實上在這個階段,誰也沒有辦法驗證自己的點子是對的。

真正的競爭來自於「從1到100」的階段,一旦市場驗證了想法可行,競爭者將會排山倒海而來。而企業一旦進入快速擴張階段,緊接而來的就是沉重的資金壓力,這時候,你可能需要透過募資來度過難關。

募資 考驗新創公司的智慧

「募資是為了加速正循環,而不是解決負循環。」之初創投的創辦人林之晨,常在市場上看到太多創業團隊因為沒有錢而到處找錢,但卻沒有人敢借。

林之晨指出,真正健康的募資,是公司開始正向循環,已經確定有市場埋單,需要快速複製,所以才要資金,而不是產品賣不好,快要撐不住了才去募資。

當創業者在找好的創投時,創投同樣也在尋找值得投資的團隊。所以創業者應該將心力放在打造一個好的投資案,給創投一起成長的機會。

表現亮眼的創業團隊者,也會陷入兩難的窘境,因為可能同時有好幾個創投想要爭取投資機會。理論上,如果所有條件都相同,創業者都會選擇估值最高的資金。但是,為什麼「厲害」的創投,對創業者的估值反而比較低?這是因為,他們有其他創投沒有的附加價值。

他們的附加價值,就是具備良好的信用與技術,可以幫助團隊成功,在資本市場上已經有品牌價值。所以新創企業不能只用估值的高低來選擇創投,而是判斷該創投,對後續募資或IPO是否有幫助。選對一個能協助自己擴張的創投,才能讓新創企業「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