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素人搖身一變成為關注數或粉絲在10萬以上的微信大V,再從神壇上被請下來,微信改變規則,讓真實瀏覽量攤在陽光下之後,社群生態立刻產生天搖地動的巨變。而瀏覽量、廣告價格、收入,這條被人為操作的黑色產業鏈,究竟又會對整個閱讀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只要擁有用戶,沒有任何一個網路公司,會因為找不到商業模式而死亡。」
去年10月,微信使用者人數突破6億,依照這個成長趨勢預測,今年微信的使用者會正式衝上足以媲美Facebook的10億用戶數,而微信只花了不到4年的時間就取得這個成績。
我們對科技及網路產業的評價如何,其中一個衡量標準,就是看它能不能帶動一條產業鏈共生共榮,面對消費崛起並逐漸強勢的大中國市場,微信就是一個最好的觀測標本。
退潮之後 一起來看微信大V們裸泳
首先要解釋一下何謂「大V」?大V通常意指對方是網路紅人或是網路意見領袖,只要關注數或粉絲在10萬以上都可稱為網路大V。大V的身份不限於某一個領域,只要能連得上網路,人人都能搖身一變成為大V。
今年9月底,微信系統進行改版升級,改變了採集個人微信資訊,以及公眾號資訊的介面及後台規則,因此大V公眾號的真實瀏覽量馬上被曝露在陽光下。一些平常閱讀量超過10萬的大V公眾號,在微信改版當晚,閱讀量如雲霄飛車般直線往下衝,有些跌幅甚至高達90%以上。
微信公眾帳號就像facebook粉絲專頁,本身就是隨著社群網路壯大,而逐漸被重視的存在,新資訊對於微信用戶來說,就像探索新大陸一樣讓人充滿興趣。而微信提供了一個平台提供訂閱,「手機在手,世界我有」,也讓經營微信公眾號逐漸成了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微信起初推出顯示閱讀量的功能,主要目的是讓資訊公開透明,沒想到卻啟動一個個騙局,最終成為整條產業鏈的「共業」。
從默默無名要怎麼走上神壇?
「有了用戶,就一定會有收入」這句網路名言的本質,已經被重新定義。
假如你要從無到有,開始經營一個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自媒體,你需要的是夠多的粉絲和一定數字以上的瀏覽量,才能逐漸在網路上被人看見。而閱讀量直接影響廣告價格和收入,沒有閱讀就沒有收入,是最直接的獲利形式。但是要提高數字並不容易,需要持續提供優質的內容和長時間的經營,因此在現實收入的壓力下,刷流量的產業鏈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但演變至今,找人刷流量已成為業界司空見慣的常態,刷量能帶來更多廣告費,甚至決定了有沒有人找你投廣告。在網路上隨便搜尋,就能輕易找到許多專門刷粉絲、刷流量的平台,各種功能應有盡有。除了定價透明化,還能指定時間刷流量以減少被懷疑的風險,你只需要台幣3千多元的成本,就能刷出10萬以上的閱讀量,而這種造假的模式,已在社群網路上形成一種風氣。
當微信大V們的閱讀量是假數字,負責下廣告的人回報的也是假數據,到最後,假數字直接改變廣告主對廣告效果的預期,進一步刺激公眾號作假。這種操作虛假數字的手法,已經嚴重破壞市場機制。
用KPI串起的黑色產業鏈
以新聞網站來說,在流量考核的KPI下,即時新聞的閱讀量,成為記者和編輯們的惡夢。但最令人害怕的後果不是以人工方式刷閱讀量造假,而是標題統治世界,甚至整個中文閱讀生態都被迫改變。
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數據,等於把所有作者都放進一個以瀏覽量為標準的KPI鬥獸場裡,網路媒體藉由刷量獲得漂亮的數字,以獲得投資人青睞,成為網路創業的另一種獲利型態。
在一些管制比較嚴格的平台,比如蘋果的App Store,刷量成本已經超過收益,在蘋果強勢打壓之下,許多遊戲公司乾脆直接去刷排行榜。
為什麼Facebook不玩這樣的模式?因為他們也無法對付「數量驚人的虛假流量」。用戶數愈多的網路平台,就愈容易讓人鑽空子進行地下套利,如果客觀量化的數字皆為美化後的結果,廣告的投放效果被稀釋,統計流量也不再有任何意義。
行動網路的興起,媒介方式的改變,代表我們進入各種網紅橫空出世的全娛樂時代,在身處刷閱讀量、刷點讚數的黑色產業鏈,同時也意味著良幣和劣幣的爭鬥永不停歇。不過,無論結構如何改變,相信人性的暗渡陳倉總能為生命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