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創業者該知道的事

獨家報導文:許瀞文 | 圖:取材至網路 | 獨家報導1153期 | 專訪:海爾集團策略總監、獨家國際總裁學院院長 顧及然

多人都懷抱崇高的理想,決定辭職自己創業,但慘遭滑鐵盧的比比皆是。這不禁讓人疑惑:一個優秀的創業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特質和技能呢?或者,創業前要怎麼確認自己做好準備了呢?

成功故事很多 但總不在你身上

大部分人不是沒有經營事業所需的能力,只是被既有的思維定型了,大部分人不是沒有能力,只是不敢去想。
凡事都可以是一門好生意,但好生意就要能夠成功,這是我在郭台銘先生身邊學習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思維,而這個思維背後的核心就是「決心」。
過去在鴻海工作的時候,許多擁有特殊技術、商品的小企業或團隊曾來尋求郭先生的協助,通常,郭先生在聽完簡報之後,也會問上這麼一句:「你願意把家裡的房子拿去銀行抵押,來做現在這個事業嗎?」的確,如果一位領導者、一個團隊都無法說服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何能期待別人給予掌聲和幫助呢!

要做就別怕錯 但要懂得不貳過

《犯錯教會我的事》一書作者傑克.安卓卡(Jack Andraka)曾說:「我努力地把每次的不順利當成學習的機會,提醒自己:每一個錯誤都是線索,能帶領自己一步步接近最終目標,成功研發出早期檢測胰臟癌的方法。」
創業路上,誰敢說沒有栽過跟頭?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成功前,曾遭破產;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歷經三次創業,直到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才開啟了新局。與其他創業者不同的是他們並未一蹶不振,而是從失敗中不斷總結,重新再出發。
在馬雲看來,企業成功的經驗各有各的不同,但失敗的教訓是相似的。「做企業著實不易,『95%的企業都倒下了』,避免犯倒下的人犯的錯誤,『把錯誤變成營養』,就能成為那倖存的5%。」

學會四件事,提高成功率

創業最難的,就是「從零到一」的創造,最難的階段可能也就是從零開始的第一年。根據彭博的一份資料,創新企業中,有十分之八是在創業的頭18個月裡宣告失敗,可謂是失敗的高峰期。所以,在整個新創事業的發展初期,「熱情」與「夢想」是最要緊的兩件事,缺一不可。不管你是規劃一個商業計劃,還是正在開發一個硬體產品、軟體程式,一開始所憑藉的就只有那一腔熱血與實現夢想的渴望,真的,不要奢想有多少資源在手上(富爸爸不多)。
而當商業計劃、產品雛形大致底定後,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更大,這個更大的挑戰也是對熱情、夢想的再度確認。過去要創業的門檻相對較高,現在透過互聯網打開了一扇大門,這時候你要學會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向後轉」,也就是我經常會問的:「如果沒有外來的資金,你還想做嗎?」請轉身問自己,胸中有多大的熱情、手中有多少資源與籌碼,如果暫時沒有足夠的資金,還有沒有其它辦法來實現這個構想?尤其,在進行商業企劃書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過度的樂觀,那是因為我們「向前看」,看到的盡是實現夢想的美好,所以,「這時候,你要先丟開這些美好,向後轉,看看自己後面到底有多少資源、人力。」
第二件事是「立定」,如果真的缺乏足夠的資金外援,以最有限的資源來做,哪一件事是你最應該立即投注手中所有資源來完成的事?然後,讓這件事證明你的熱情、決心、勇氣、能耐,並且開始往下紮根,從一棵小樹苗開始,在這個廣闊的土地上發芽生根,讓大家看到我們的存在。當我們專注做好第一件事,自然會有更多機會和資源。
第三件事是「悄悄話」,在進行商業企劃的時候,也許是缺乏實務經驗,也許是習慣於運用教科書裡面的知識,很多新創團隊會以正規的思維來進行宣傳、行銷,因此掉入了大企業打資源消耗戰的邏輯裡,殊不知因此而暴露了新創企業資源不足的窘境。
其實,正因為資源有限,互聯網時代反而給予了新創企業、甚至中小企業絕佳的翻轉機會,因為大企業所熟悉的廣告行銷宣傳模式不但花錢,而且成效愈來愈差,反而是透過社群媒體的「煽風點火」最具有渲染力,其關鍵就在於「創意」。新創企業只要能發揮創意,製作出「有趣、有料、有種」的話題,就能夠由點而線而面,如星火燎原般的發揮口碑行銷、病毒行銷的攻勢。
第四件事是「躺下」,前面三件事如果都能扎扎實實的做到,從創投、天使、PE的角度來看,這個新創團隊一定是一個值得研究及評估的對象,所以根本不用擔心有沒有足夠的資金做下去,這時候,我會建議新創團隊先「躺下」,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登上泰山之頂,還早哩,反而應該靜下心來傾聽市場的聲音,確認當初的構想是否是對的,是否完全符合市場需求,再仔細評估接下來該做的事是什麼?需要的資金規模是多少?團隊裡還需要哪方面的人才?把這些事情很務實的想清楚了,就能知道怎樣的創投、天使、PE適合談合作。
成功沒有捷徑,如果你問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要如何才能實現理想,他們可能有非常多的成功心法,但絕大多數成功背後的真實故事是,他們願意迎接在追尋夢想過程中所面臨的任何挑戰,然後根據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你準備好要走上這條不一樣的路了嗎?物聯網時代,處處都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