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永佳 | 圖:農視頻道提供 | 獨家報導1146期(10月份)
農業是台灣的根本,卻始終是最弱勢的產業之一。在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陸續成立之後,今年,一個以台灣農民為服務對象的專業頻道終於成立,令人格外期待,它將如何服務農民、行銷台灣?
台灣第一個以農業專業頻道為主的電視台「農視」,於今年七月五日正式開台,以科技、活力、速度為主軸,首創結合台灣農林漁牧的頻道,要打破以往大家對農業的刻板印象。未來,農視和中國電視台(CTV)將會有一連串的合作,期許帶給台灣人更豐富多元的農業資訊,製作農漁節目深入社會大眾生活,也期望帶動台灣農漁特產,逐步推向國際舞台。
以農業專業為主的頻道,不僅是台灣首創,在亞洲國家可能也是唯一。無怪乎採訪當天,只見中國遠自松江省來訪的外賓們,也興致盎然的聽取簡報。農視總經理林苡罄即指出,農視將擺脫傳統電視台的媒體思維,成為結合網路媒體、移動媒體、IPTV、數位電視、APP等各類新時代媒體的產業,這發展模式,甚至連對岸也在關注。
IPTV、APP打頭陣
簡言之,農視在創立之初即積極整合雲端技術、網路媒體,以推廣台灣休閒觀光及精緻農業為目標,也期待在未來提供中國相關成功經驗。林苡罄補充道,「目前電視節目無法進入中國,但若藉由IPTV及APP媒介,我們便可與中國產生連結,將台灣可貴的農業知識與技術與外界交流。」
初期農視頻道將與中視合作,整合、製播農漁相關節目,以及農漁特產品行銷購物的IPTV平台。除了頻道節目以外,農視積極開發農漁APP軟體、網路購物、農漁社群網站、VJ客服中心、第三支付系統等數位雲端交流平台,企圖打造精緻且科技化的農漁業專屬合作頻道。
以APP為例,農視便開發有農民曆APP,提供會員及一般用戶查詢當天吉凶的黃曆,並附上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日的吉時凶辰、節慶、沖煞等,較紙本農民曆更便於帶著走;此外,它還有休閒農業旅遊全集APP,結合農視旅遊節目以及網羅全台的休閒農場、民宿、內建旅遊景點的介紹與影片,將台灣的觀光旅遊推廣到世界各地。
其他具特色的APP,還有農作教學平台,整合農漁業技術指導、職業進修及終身學習課程,降低農漁民技術學習上的鴻溝:台灣農場遊戲APP,讓大家得以體驗農夫種菜、畜牧的樂趣,透過耕種、採收還可以得到點數,點數則可以到購物商城兌換真實的農漁特產,可算是台灣首創、結合遊戲與農漁特產銷售的嘗試。
便民出發,加強互動交流
再以新聞製播來說,「農產品交易行情表」,是每位農民每天都必關心的事務。但台灣農民普遍年紀稍長,若能透過更簡單明瞭、便利快速的管道接收訊息,遠比翻閱報紙,或到農產品交易行情站查詢價格,更為方便。因此農視與中視首度合作,在中視每日午間新聞中,置入水果、蔬菜、肉類、花卉等農產品交易行情表。
除此之外,它不但將和中視共同製播與農漁相關的旅遊節目與農村新聞,並計畫在中視所製播的戲劇當中,置入台灣農漁特產,巧妙行銷、宣傳。
目前農視租用中國電視台的大樓,近七層樓的辦公大樓中,最特別的將會是位於一樓及地下一樓的農特產品展售中心。掌農視行銷重責的執行長林泓丞形容,「千萬別以為它是一般的農特產品展售中心,我們敦聘知名的空間設計大師全新打造,強調設計感,有別於以往以參觀、shopping為主,走優雅、時尚路線,絕對一掃大眾的既定印象。」將展售者也不限於生鮮、水果,而會出現更多伴手禮。
農視完全不愁無影像來源。由於得到農委會的支持,農委會多年來累積達一千兩百部、一千多個小時的農漁相關影片,成為農視背後最大片庫,可供農視盡情使用、播放。
不過農視也不是照單全收直接放送,執行長林泓丞指出,為了讓更多人收看相關議題,他們現在努力嘗試將記錄片「微電影化」,例如將已知的題材重拍,或是將原有的記錄片重新剪輯、編整成微電影,利於更多元的媒體播放。
甚至他們也看到「公民記者」的趨勢及潛力,未來可能建立平台公開向素人徵求影音作品,或是透過臉書經營農事社群,充份利用當下重視互動、交流的新媒體特性,整合廣大農民的力量及資源。
窮八年整合全省農漁會資源
雖然七月初才成立,但不若現在的客家電視台與原住民電視台,有政府預算支持,農視完全是靠民間投資、自發成立的頻道。總經理林苡罄說,「看別家電視台,一年預算最少四億元,我們的經營壓力是有的。」
此外,「光是要溝通、整合全省各地的農會、漁會系統,就花了我們足足八年的籌備。」自籌備期即加入團隊的「創台元老」林泓丞感慨萬千的道出其中艱辛。台灣各地農會派系林立、組織紛雜,利益牽扯眾多,想要得到各地農會的支持,不花一番工夫心血去耕耘,絕難成事。
一直以來即支持農視的宜蘭縣總幹事陳志明即指出,台灣農業長期發展辛苦,未來定要朝向文創、品牌前進,「所以期待農視帶領農業新思維,啟動新里程。」
在最傳統的產業啟動新思維,農視頻道踏出第一步,也期許它逐步開花結果,為台灣長久以來艱苦作戰的農漁產業開創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