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的孩子們,可能從小便擁有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數位玩具,長期以「屏幕」為伴,因此被稱為低頭族或是Screen Generation、 S世代 。
隨著S世代的成長與茁壯,未來的愛情散文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橋段。
「我們相識於PC,第一次約會於iPhone上,熱戀於iPad,但在iTV上分手,兩人僅在Facetime上見過面,只好把愛戀的紀錄完全封存在iCould。好一個i-Love!」
數位匯流當道的年代,您的孩子,可能在虛擬世界中,從認識一個情人開始,經歷約會、熱戀到分手,甚至於往後引發甚麼樣的心理創痛,你都全然不知,直到悲劇發生。想想,這還真是件可怕的事情,也無怪乎 S世代的雙親們憂心忡忡了。
AVG是一家全球性的電腦資訊安全公司,其「數位日記」是一系列針對兒童與科技互動如何演變的研究報告。該公司於前些日子推出了一份調查結果,證明父母親的憂心並非空穴來風。
這份調查,是針對全美4,400對父母親所作的。當被其中一個問題問及,是否信任孩子在線上世界的行為時,大部份的父母親都抱持同意的態度,但是,同時卻有高達61%的家長在孩子完全不知情的況狀下,祕密地監視孩子在臉書上的行為。信任與監視,此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居然同時存在。此外,還有其他的調查結果,諸如:雖然有大約72%的美國家長與其青少年孩子們,在臉書上結為書友。但是,卻有44%的父母,承認他們經常偷偷「盜用」孩子的帳戶察看。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也不必太過自責,因為研究結果的確讓你有理由擔心。高達21%的父母親,發現孩子在個人版上,的確有不當的或辱罵性的言論,而14%的父母,在孩子的手機裡發現類似的不當訊息。
身為S世代的父母親們怎能不擔心?近日的新聞,更是駭人聽聞。
一名4歲的沙烏地阿拉伯男童,憤怒地朝父親頭部開槍,只因他得不到想要的PlayStation遊樂器。孩子大概以為,開槍打爆父親的頭,可能就像在玩電動遊戲一般,父親五秒鐘後又會爬起來吧。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當她就讀國小的兒子因為被父親指責太黏膩線上社交及遊戲,要被沒收手機時,竟與父親怒吼,幾乎引爆家庭革命,而我這位社會地位頗高的朋友,竟然完全不知該如何處理。
也許全球都該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允許社會無窮無盡地開放數位資源,提供數位載具供人們選擇時,我們有沒有同時提出一套數位規範,供人依循?例如,當大人買的一具iPad給孩子時,它到底是孩子的玩具?是兒童的數位褓母?父母親應該怎樣參與孩子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應不應該管理他的使用? 又要如何管理?孩子該不該在國小玩臉書 (臉書年紀有13歲的限制)?如果因為限制,造成孩子在校形成臉書弱勢,而不得不參與時,父母親又該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