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從以巴衝突到大陸近期的對台舉措:避險與和平

(圖/獨家報導主筆室)
(圖/獨家報導主筆室)

宋磊/專職作家

今年四月,中國大陸商務部決定針對「臺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雖然過去執政黨視ECFA為糖衣毒藥,但蔡政府上任後依然延續ECFA政策,不但凸顯出執政的前後矛盾,也證明兩岸在經貿上是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性與不可替代性。根據TVBS新聞網所透露的消息顯示,中國大陸政府鑑於本案過於複雜,目前商務部決定將本案的調查期限延長至三個月,即在臺灣明年總統大選的前一天。

從10/6-10/9解放軍在臺灣海空域附近的動態顯示,連續四天未偵測到中國大陸軍機/艦穿越海峽中線、西南空域,某種程度上也是北京稍為緩和兩岸情勢所做出的努力,雖然兩岸高層至今仍未有正面對話,未來北京也有可能中斷ECFA政策,但從近期中國大陸政府對臺動作來論,有朝趨緩兩岸情勢的方向發展,這點值得我國留意。

為何中國大陸政府會突然緩和兩岸情勢?從大方向來說,也是希望兩岸關係朝向和平、穩健的方向發展,二方面持續觀察臺灣民意的走向。畢竟這幾年以來的兩岸關係,不但被外界稱為兵凶戰危,更被美軍點名是「印太地區」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地點,種種的跡象顯示,兩岸若沒有一個較為正面、和緩的關係發展,對於臺灣與中國大陸來說皆會兩敗俱傷。

臺灣距離2024總統大選時間僅剩下三個多月的時間,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假使刻意在經貿與軍事對臺灣實施更強大的壓迫,臺灣社會將出現販賣恐中、仇中牌的候選人,這不但有可能讓民進黨再度獲得執政的機會,長期來說也不利於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加上北京的決策者,始終不願意在兩岸問題上徹底與臺灣翻臉,現階段的和緩作法也是希望為將來的兩岸關係有一個更好的鋪陳與延續。

換言之,雖然和緩兩岸關係的責任在北京與臺北手中,但當北京有意地趨緩兩岸情勢時,臺灣社會必須洞見觀瞻,關注哪一位候選人是真心愛護兩岸與臺灣?願意以更為積極和平的手段趨緩雙方情勢?

而發生在10/7「以巴衝突」中,已造成數百名以色列人死亡,更使數千名百姓受傷,再度證明戰火無情,老百姓是戰爭中的最大受害者。雖然以巴衝突的形成原因,與複雜的兩岸情勢有著天壤之別,背後更有著複雜的美中臺三邊的角力。但臺灣與中國大陸政府必須明白,只要兩岸發生軍事衝突,受傷最深的乃是兩岸百姓,換言之避戰與謀和,仍是臺北與北京長期應努力的目標,未來如何降溫兩岸關係?依舊是兩造雙方的共同責任。

目前,在臺灣最容易被討論與觀察的乃是備戰工作,但對於和平對話似乎仍有努力的空間,或許背後的關鍵是美國政府的操盤,但以臺灣社會多元民主的活潑動能,才應是主導自身國安政策的主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立場※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